第一章 “是亦不可以已乎”的文本解读与哲学内涵
让我们先来仔细看看这句话的原文:”是亦不可以已乎”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是:”告子曰:食色,性也。仁之端也,不可不察也。孟子曰:仁,人心之商也;义,人之正路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父之视子如掌上珠,则子视父如己出。是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是亦不可以已乎。”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在讨论”性”与”情”的关系问题。
表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做也是不能满足的啊”,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会发现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它表达了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孟子认为,人的欲望就像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像告子说的”食色,性也”,人的食欲和性欲是天生的本性,但孟子认为这些欲望如果不受约束,就会导致无尽的需求。这种思想与西方哲学中的”欲求无限”理论有相似之处,但孟子更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来节制欲望。
这句话体现了坚持的重要性。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里的”不可以已”就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古人认为,个人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就像登山一样,永远有更高的峰等待攀登。这种坚持的精神在《论语》中也有体现,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种不断前进的精神正是”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另一种解读。
这句话还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古人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满足所有的欲望,而在于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就像庄子说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种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正是”不可以已”的深层含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物质欲望所困扰,而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追求什么。
第二章 “是亦不可以已乎”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虽然”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但它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反而更容易感到迷茫和空虚,因为欲望的满足不再是问题,而精神追求却更加困难。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支持了这种观点。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提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不断压抑本能欲望的过程。他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可以用这样一个词来概括:病态的。因为它是通过压抑本能而建立的。”这与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孟子认为要”存天理,灭人欲”,但这里的”灭”不是完全消灭欲望,而是通过道德修养来引导欲望。
举个例子,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在追求物质满足后感到空虚,这就是欲望无限性的体现。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说,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更高层次的需求并没有终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人买了新房后觉得不满足,又去追求更好的车,买了更好的车后又追求更好的工作,陷入了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这种欲望的无限性在社交媒体时代更加明显。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往往是别人生活中最好的一面,这容易让人产生比较心理,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心理学家凯恩·克莱因在《稀缺》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容易感到匮乏,即使他们实际上并不匮乏。这种心理状态正是”是亦不可以已乎”在现代社会的新表现。
第三章 “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实践意义
那么,”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认为,它最重要的启示是关于目标设定的。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但这个”志”不能是漫无目的的,而应该是有节制的、可持续的。就像马拉松比赛,选手们不是追求无限的速度,而是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远的距离。
现代管理学中也有类似的思想。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和有时限的(ART原则)。这与”不可以已”的精神有相通之处——不是追求无限,而是在有限条件下不断突破自我。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小张,他曾经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后来他开始学习一门手艺,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坚持了下来。他说:”一开始我觉得很难,但想到’是亦不可以已乎’,我就咬牙坚持了。”现在他已经在这个领域小有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例子说明,”不可以已”不是盲目坚持,而是有方向、有目标的坚持。
第四章 古代智慧与现活的融合
如何将古代智慧”是亦不可以已乎”融入现活?我认为关键在于找到传统智慧与现活的平衡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如果完全按照古人的方式生活,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完全抛弃传统智慧,又容易陷入物质的陷阱。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不可以已”的精神是相通的。
我个人经验是,将传统智慧融入现活,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少不必要的欲望。现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太多选择,但选择太多反而会让人更加迷茫。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知足常乐”,但这里的”知足”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古人强调”活到老学到老”,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很快就会跟不上时代。但学习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正是”不可以已”的体现。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古人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我们提供支持,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在现代社会,虽然通讯技术发达,但真正深入的人际关系反而更加珍贵。就像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持独立思考的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就是”不可以已”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第五章 “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哲学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平衡的视角。一方面,它承认了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这是符合人性的;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了通过道德修养来节制欲望的重要性,这是走向更高精神境界的关键。
这种平衡的在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中都有体现。儒家强调”克己复礼为仁”,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佛家强调”断除烦恼”,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承认人性本性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现代哲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存在。哲学家萨特说:”人首先是自由的,然后才是有责任的。”这种思想与”不可以已”有相通之处——认识到自己的无限可能性,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虽然萨特更强调个体的绝对自由,但两者都指向了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价值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容易陷入消极情绪,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前进。就像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所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承担责任。”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不可以已”精神的体现。
第六章 “是亦不可以已乎”的未来启示
展望未来,”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将变得更加便利,但也可能面临更多选择和诱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如何确定人生方向,将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我认为,”不可以已”的精神将帮助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它提醒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现代社会变化太快,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很容易迷失方向。就像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说:”投资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地和足够长的坡。”这种长远的眼光,正是”不可以已”的体现。
它鼓励我们不断学习。未来社会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适应变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不可以已”的精神将帮助我们保持学习的动力。就像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这种不断前进的精神,正是”不可以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