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世说新语里最绝的三个故事,让你笑出声又忍不住回味!

《世说新语》最绝的三个故事:让你笑出声又忍不住回味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世说新语》里最绝的三个故事。这本书可是魏晋时期的一部经典笔记小说,由刘义庆门客编写,记录了当时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和奇闻异事。它就像一部古代的”真人秀”,只不过主角都是那些风雅又有趣聪明人。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笑出声,更让我们忍不住回味其中蕴含的人性智慧时代风貌

第一章 《世说新语》的笑料宝库: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录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宋时期,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小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就因为它们太接地气了。作者刘义庆特别擅长捕捉人物神态,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写王羲之写字,就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写谢安泛舟,就说”从山上行,四面有竹,移步换景”。这些描写既生动又传神,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言过其实”的故事。比如有个叫许允的,人长得帅又聪明,大家都说他是”神仙中人”。结果他老婆发现他经常不回家,就问他怎么回事。许允说:”我在想事情”。老婆不信,就偷偷在他床边放把剪刀,想看他专心不专心。结果许允梦见自己要被杀,醒来发现剪刀真的在。这个故事笑点密集,但背后其实反映了魏晋人对”真实”的追求——连梦境都要真实可信,够绝了吧

现代研究显示,《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提到,鲁迅沈从文等现代作家都从《世说新语》中汲取了创作灵感。比如鲁迅写阿Q,就借鉴了魏晋时期那些看似滑稽实则悲哀的人物形象。所以说,《世说新语》不只是古代的笑料宝库,更是现代文学的灵感源泉。

第二章 笑中带泪:谢安淝水之战的”不动如山”

要说《世说新语》里最绝的故事,我首推谢安指挥淝水之战的故事。这可不是普通的小故事,而是决定东晋能否存续的重大战役。当时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谢安作为宰相,临危不乱,指挥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故事是这样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谢安派侄子谢玄刘牢之等将领在淝水(今安徽境内)迎敌。当时前秦人数众多,谢玄的部下都有些害怕,谢琰谢安的弟弟)甚至紧张得握不住剑柄。但谢安却异常镇定,一边下棋一边谈笑风生,完全不像在打仗。棋局结束时,他才告诉谢玄:”可以决战了”。这一幕太经典了,充分展现了谢安的”不动如山”的镇定。

最绝的是苻坚,这位自诩”百万雄师,所向无敌”的皇帝,在淝水之战中竟然被吓跑了。据说他看到晋军士兵”皆披甲执锐,会战良久”,心想:”我军百万大军,他们才几万,怎么还打不过”。结果一打听才知道,晋军士兵都是”皆披甲执锐”,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那种乌合之众。这个细节太有戏剧性了,让人忍不住想笑。

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班师回朝时,百姓们夹道欢迎,谢安却”撒帻(帽子)著耳”,一副轻松的样子。这种在重大胜利后依然保持平常心的态度,正是魏晋名士的风范。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友兰在《哲学简史》中评价说,谢安代表了魏晋时期士大夫的典范——既能治邦,又能保持个人风度。

第三章 “行万里路”的鼻祖:郦道元与《水经注》的意外收获

郦道元的故事同样绝,他写《水经注》时,为了考证河流,竟然亲自去实地考察。这可不是现代人的行为,而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更绝的是,他考察完河流后,还写下了《水经注》这部地理学巨著。

《水经注》可不是郦道元最初的目标。他只是受命为《水经》(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古籍)作注解,没想到在注解过程中,发现《水经》记载的很多河流都不准确,于是决定亲自考察。他走遍了许多地方,观察水流、地质、气候,还采访当地老人。比如他在考察黄河时,发现《水经》说黄河在山东境内发源,他就亲自跑到泰山脚下查看,最终确定黄河真正源头在青海。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水经注》成为古代地理学的巅峰之作。

最绝的是郦道元的旅行方式。他不是坐着飞机高铁,而是骑马跋涉,穿越崇山峻岭。他在《水经注》中记载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比如写三峡时说”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写江南时说”水青,竹篱疏疏”。这些描写生动形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现代地理学家在研究郦道元的旅行路线时,发现他走过的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水经注》中的描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耕望在《史学通论》中评价说,郦道元是”地理学的先驱”,他的治学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有趣的是,郦道元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被称为”行万里路”的典范,而今天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最早就是从郦道元这里来的。

第四章 吃货的智慧:王羲之与兰亭雅集的美食哲学

说到魏晋名士,怎么能不提王羲之呢?这位”书圣”不仅会写字,还是个美食家。他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兰亭雅集,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最后还写下了《兰亭集序》。这场雅集之所以绝,不仅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更因为其中蕴含的美食哲学

兰亭雅集发生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当时王羲之邀请谢安谢玄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聚会。他们饮酒赋诗,互相唱和,王羲之则将这些诗篇集录成《兰亭集》,并写下了传世名篇《兰亭集序》。最绝的是,他们还玩起了”曲水流觞”的游戏——在溪边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喝酒作诗。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谢安在聚会上看到王羲之喝多了,就担心他出丑,结果王羲之反而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段话既展现了王羲之的才华,也体现了他对美食和美酒的热爱。

现代美食史学家在研究魏晋时期饮食文化时,发现兰亭雅集代表了当时士大夫的饮食审美。他们追求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精致的素食和时令食材。比如《世说新语·汰侈》就记载,王导的夫人谢氏喜欢吃莼羹鲈鱼脍,说”此中顿顿有见王公”。这种对美食的讲究,体现了魏晋名士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态度。

第五章 聪明人的烦恼:王献之的”画饼充饥”

要说最绝的魏晋名士,非王献之莫属。他是王羲之的儿子,同样擅长书法,但性格却完全不同。他不仅聪明绝顶,还特别会玩,经常给父亲和朋友们制造一些哭笑不得的麻烦。

最著名的故事是王献之“画饼充饥”。当时王献之肚子饿了,就拿起画笔在墙上画饼,画得惟妙惟肖,结果把大家都给骗了,以为他真的吃了饼。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反映了王献之的聪明才智——他不是真的饿,而是想逗大家开心。这种小聪明在《世说新语·巧艺》中有详细记载。

另一个更绝的故事是王献之“笔冢”。据说他每天写字写到手抽筋,就把用过的笔头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