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不确定性:如何在VUCA时代未雨绸缪
一、VUCA时代的特征:我们身处的真实世界
要说未雨绸缪,首先得明白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概念最早由学者查尔斯·汉迪提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管理领域。VUCA这个词,其实代表了四个关键特征: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
易变性,说白了就是变化来得太快了。想想看,五年前谁会想到健康码会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三年前谁会想到远程办公会成为常态?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常态。根据麦肯锡的研究,现在商业环境的变化速度比20年前快了6倍。这意味着,昨天的成功策略,今天可能就过时了。
不确定性,这个就不多说了,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黑天鹅事件”。世界银行有报告说,2020年全球GDP损失了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GDP的近三分之一。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人开始怀疑:过去的经验还能不能指导未来。
至于复杂性,现在做任何决策都像是在迷雾中穿针引线。你想想,全球化、数字化、社会结构变化,各种因素相互交织,想理清头绪太难了。哈佛商学院有个研究团队发现,现在企业面临的平均关联风险比1990年增加了300%。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最要命的是模糊性。很多情况下,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突然调整、市场突然反转、竞争对手突然杀出重围,这些都在挑战我们的认知边界。斯坦福大学有个研究显示,在模糊环境中,人的决策失误率会上升40%。这可不是小数字啊。
所以啊,朋友们,我们身处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VUCA时代。抱怨没用,逃避也没用,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拥抱不确定性,提前做好准备。就像老船长说的:”大海再大,也比不上船夫内心的准备重要”
二、未雨绸缪的智慧:古人今人的启示
说到未雨绸缪,其实这可不是什么新概念。有句老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论语》。孔子当年教学生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实就是在教我们预见风险、提前准备。想想我们熟悉的《孙子兵法》,里面就充满了未雨绸缪的思想:”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打仗前都要做充分准备,何况是我们的人生呢。
放眼世界,这种智慧也无处不在。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就提倡”先为可能发生的事做好准备”。他在《居鲁士的教育》里写,居鲁士国王从小就接受各种极端环境的训练,比如在寒冷的冬天赤脚行走,在饥饿时忍耐,在黑暗中前行。这些看似残酷的训练,其实就是在培养他在各种不确定性面前的生存能力。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也强调过”管理就是通过他人的努力达成目标”。在他看来,优秀的管理者不是等到问题出现才解决,而是预见问题,提前布局。他在《管理的实践》里写道:”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最好的进攻就是预防”。这话听着有点绕,其实意思就是,与其被动应对风险,不如主动消除风险。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真实的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有一家叫”桥水”的对冲基金却逆势上涨了64%。为什么?因为经理雷·达里奥提前十年就建立了”全天候策略”,这种策略专门设计用来应对各种市场环境。他曾在采访中说:”我们不怕黑天鹅,我们研究黑天鹅,然后为黑天鹅做准备”。这种思想,就是典型的未雨绸缪。
那么,在VUCA时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其实,未雨绸缪不是要我们预测未来,而是要我们提升应对未来的能力。就像一个做生意的老板,不会只盯着今天能卖多少货,还会考虑明年市场可能的变化、竞争对手可能的新动作。这种思维,就是未雨绸缪的核心。
三、构建抗风险能力:未雨绸缪的具体方法
说了这么多理论,现在该说说怎么做了。未雨绸缪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具体的行动。根据我的观察和实践,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建立多元能力。单一技能在VUCA时代太脆弱了。我认识一个朋友,原来是个程序员,因为人工智能发展,他的技能很快被淘汰。后来他开始学习数据分析、项目管理,还考了几个证书,现在在一家大公司做得风生水起。这就是多元能力的力量。哈佛大学有个研究,发现拥有多元技能的人,在职业转型时的收入比单一技能者高30%。所以啊,别把自己搞成”单打独斗”的选手,多学点东西,多培养几个”备胎”技能。
第二,培养心理韧性。不确定性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的内心。我见过很多人,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最后只能默默离开。但也有人,即使被公司裁员,也能很快调整心态,找到新机会。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过:”人活着,需要意义”。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当你觉得生活有目标、有希望时,就不容易被打垮。平时就要培养积极心态,建立支持系统,遇到困难时知道该找谁倾诉。
第三,保持财务储备。这个太重要了,但很多人就是不愿意谈。我有个表哥,年轻时特别爱玩,收入不错但月光。后来他遇到经济危机,失业在家,才发现自己连三个月生活费都没有。那段时间他天天唉声叹气,连买烟的钱都紧张。后来他开始强制储蓄,现在虽然收入没以前高,但安全感大大增强。根据央行数据,现在城镇居民应急储蓄平均只有3.6个月的生活费,这个比例太低了。所以啊,不管收入多少,都要养成储蓄习惯,建立”应急金”
第四,建立络。在信息的时代,不是信息越多越好,而是信息越及时越好。我有个朋友是做电商的,他建立了自己的供应商网络,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快速找到人。去年突然爆发疫情,很多物流中断,他的生意反而没受太大影响。这就是络的力量。斯坦福大学有个研究,发现人脉广的人,在危机时能获得更多资源。平时就要多积累人脉,参加行业活动,关注行业动态。
第六,建立备份计划。这个特别关键,但很多人不敢想。我有个同事,工作特别努力,但突然公司架构调整,他的岗位没了。他虽然伤心,但因为他提前准备了”Plan B”,很快找到了新工作。这就是备份计划的力量。哈佛商学院有个研究,发现提前制定备份计划的人,在失业后平均能缩短40%的求职时间。所以啊,平时就要考虑:如果现在的工作没了怎么办?如果创业失败了怎么办?提前想好应对方案,关键时刻就不会慌。
四、未雨绸缪的实践:从个人到的进阶
说了这么多理论和方法,现在该谈谈怎么落地了。未雨绸缪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从个人到的全方位实践。我先给大家分享几个真实的案例,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先说个人层面。我有个朋友叫小王,30出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他特别聪明,但工作起来比较随性,经常熬夜,也不太注重健康。后来公司裁员,他没能幸免失业后他才后悔,当初要是多学点技术、多培养点副业就好了。但人生没有如果,他只能默默接受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谷,他开始调整自己。现在他每天雷打不动健身,学习新的产品知识,还做起了自媒体。虽然过程不容易,但他状态越来越好。这就是个人层面的未雨绸缪——提前准备,主动进化。
再说层面。我认识一家传统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他们不是等到危机来了才行动,而是提前十年就开始布局。他们在大学设立奖学金,培养人才;他们建立自己的研究院,研究新技术;他们主动与其他企业合作,拓展生态。结果呢,当行业突变时,他们反而成了领导者。这就是层面的未雨绸缪——战略远见,持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