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得对,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感同身受”,其实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深刻。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理解,可能只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认知和价值观,去对别人的处境进行推测和模拟。我们可能会说“我懂你的感受”,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经历过对方所经历的细节,没有体验过那种特定的情绪强度和压力。就像两个人同时掉进水里,一个游泳健将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他们的恐惧、无助和求生本能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岸上的人尽力描述,也很难完全捕捉到对方的真实感受。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简化信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解读,这 inevitably 会失去一些原味的体验。所以,承认自己无法完全感同身受,反而是一种更诚实、更理性的态度。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表达关心、提供支持和尽力帮助,但同时也需要理解这种界限,避免因为“想当然”而做出不恰当的评论或建议。真正的共情,或许更在于用心倾听,而不是急于给出“我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