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以为的”感同身受”
咱们先来聊聊这个”感同身受”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从字面上看,”感同身受”就是感觉跟自己身上一样比如,看到别人被扎了一下,自己好像也感觉到了疼痛;听到别人失恋了,自己心里也酸酸的这种感觉很神奇,对吧但仔细想想,这真的可能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共情”的概念,它指的是理解并分享他人情绪的能力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戈尔曼就说过:”共情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交技能之一”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咱们普通人能真正做到吗我表示怀疑
我有个朋友小王,他曾经失恋了,那段时间整个人都不对劲我陪着他,安慰他,说”我懂你,我也经历过分手的痛苦”但后来我发现,我其实根本不知道分手是什么滋味我虽然能理解他难过,但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我确实没有体会过这就是典型的”我以为的感同身受”——咱们以为自己懂了,但实际上只是想象了一下而已
第二章 科学角度的解读
咱们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科学领域的研究发现,当我们看到别人经历痛苦时,我们大脑中的一些区域也会被激活比如,当看到别人被针扎时,我们大脑中处理疼痛的区域也会跟着活动这听起来好像很接近”感同身受”了,对吧
这里有个关键的区别科学家芭芭拉·萨博格做过一个实验,她让志愿者观看别人忍受疼痛的视频结果发现,虽然志愿者的大脑确实有反应,但这种反应跟他们自己忍受疼痛时的反应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可以”模拟”别人的痛苦,但并不是真的在”感受”痛苦
还有脑成像研究显示,真正”感同身受”的人,他们的大脑中负责共情的区域特别活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体验到了同样的感受他们只是更擅长模拟和理解别人的情绪这就像一个演员,他可以演得很像,但并不是真的变成了那个角色
第三章 历史文化的视角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对”感同身受”的理解也不同在西方文化中,更强调个人和自我意识,所以对”感同身受”的研究比较注重个体之间的情感差异而东方文化,特别是文化,更强调集体和人际关系,所以对情感共鸣的理解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古代哲学家庄子就曾提出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思想,意思是咱们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去理解万物的变化这其实也暗含了”感同身受”的某种可能性但庄子也说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又强调了咱们与外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其实也反映了人类对”感同身受”的复杂态度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咱们再来看看日常生活中”感同身受”是如何体现的比如,当一个人失业了,他的朋友可能会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这个”理解”是真的吗我有个朋友失业时,他的老板对我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当年失业时也是这种感觉”但我知道,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老板的”理解”可能只是基于他的想象
再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感同身受”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可能会说”我知道你很难受”但父母真的能体会孩子生病时的痛苦吗我总觉得,父母更多的是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而不是真的在”感受”孩子的痛苦
第五章 感同身受的误区
咱们容易把”理解”当成了”感同身受”比如,我知道你为什么难过,但这不代表我真的懂你的感受理解别人的逻辑,不代表能体验别人的情感
咱们容易把自己的经历投别人身上比如,我失恋时很难过,所以我认为别人失恋时也一定很难过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
咱们容易高估了自己的共情能力有时候咱们以为自己很能理解别人,但实际上可能只是自以为是
第六章 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
既然”真正的感同身受”很难实现,那咱们该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学会倾听真正的倾听不是听别人说什么,而是理解别人想表达什么有时候,别人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一个愿意听他说话的人
要学会换位思考虽然咱们不能完全体验别人的感受,但可以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需要咱们放下自己的成见,真正去理解别人的处境
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时候,咱们不一定要等到完全理解别人,可以先分享自己的感受,建立情感连接这反而可能引导别人更愿意分享
要学会接受差异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咱们可以尝试理解别人,但不必强求自己完全认同
相关问题的解答
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提高共情能力,其实是个挺实用的技能咱们都知道,共情能力强的朋友,往往更受欢迎,人际关系也更好那怎么才能提高共情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多观察共情能力强的一个人,往往很善于观察细节比如,当朋友说话时,他们会注意朋友的表情、语气、肢体语言等这些细节往往能透露出朋友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我有个朋友小张,他特别会察言观色有一次我心情不好,虽然我没说,但他很快就察觉到了,然后主动来安慰我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他注意到我眼神黯淡,说话也慢了你看,这就是观察的力量
多倾听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听当别人说话时,咱们要放下手机,专注地听要适时给出回应,比如点头、微笑或者简单地说”嗯”这会让说话的人感到被尊重,也更容易敞开心扉我有个习惯,每次跟朋友聊天时,我都会准备个小本子,记下朋友说的要点这样既能更好地记住,也能在朋友说完后,给出更精准的回应
多想象共情能力强的一个人,往往很善于想象别人的处境比如,当朋友说工作压力大时,他们会想象自己如果是朋友,会是什么感受这种想象不是瞎猜,而是基于对人类共通情感的理解我有个朋友小王,他特别会安慰人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他问我怎么样,我说没事但他坚持说肯定很难过,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如果你考不好,你肯定不想告诉别人,但又会忍不住想找人说你现在既不说,又问我怎么样,这就是难受的表现”你看,这就是想象的力量
多练习共情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咱们可以从小事开始练习,比如在超市看到有人排队,可以想象一下排队的感受;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很累,可以想象一下工作的辛苦慢慢地,这种想象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咱们的共情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感同身受”与”同情”的区别是什么
很多人把”感同身受”和”同情”搞混了,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简单来说,”感同身受”是”我懂你”,而”同情”是”我可怜你”这两个词虽然只差一个字,但表达的情感可是完全不同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同身受”是一种情感共鸣,指的是咱们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情绪而”同情”则是一种情感反应,指的是咱们对他人的不幸感到怜悯我有个朋友小张,他特别会”感同身受”有一次我失恋了,他虽然不太懂感情,但他能感受到我的难过,然后也跟着难过他说:”虽然我不懂为什么你会难过,但看到你这样,我也觉得难受”这就是典型的”感同身受”
而”同情”则不同比如,当看到路边有乞丐时,咱们可能会觉得可怜,这就是同情但咱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乞丐的感受,只是从道德上觉得应该帮助他我有个朋友小王,他特别能”同情”别人有一次我们路过一个工地,看到工人们很辛苦,他说:”这些工人真可怜,每天都要干这么重的活”但后来我问他是不是也去工地体验过,他说没有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同情”——咱们对他人的处境感到怜悯,但并不真正理解
从行为上看,”感同身受”会促使咱们采取行动帮助他人,因为咱们真的理解对方的感受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