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还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穿着锦绣衣服回到故乡。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外闯荡成功后,荣华富贵地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羡慕和恭维。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典故,源自《列子·说符》。
故事讲述战国时期,有个叫范蠡的人,跟随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功成名就。但他深知勾践是“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之人,为了避免日后被杀,他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弃政从商,并改名为“陶朱公”。他携西施远走,经商致富,后来又回到故乡陶地。
当他穿着华丽的锦缎回到故乡时,乡亲们看到他如此富有,都惊奇地问他致富的秘诀。范蠡并没有吝啬分享,他告诉人们:“我年轻时耕于亩亩之间,但每次在田埂上休息时,都会抬头看看天空,思考自己未来的志向。后来我遇到越王勾践,虽然经历了苦难,但我始终不忘自己最初的愿望。如今我功成身退,回到故乡,就是要让乡亲们知道,只要肯努力,普通人也能改变命运,荣归故里。”
范蠡的“衣锦还乡”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智慧和勇气,也激励了后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坚持不懈,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光耀门楣。因此,“衣锦还乡”也寓意着一种成功后的荣耀感和对家乡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