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呼读者与文章背景介绍
《题西林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意义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咱们要聊一个超级经典的话题——《题西林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意义。这首诗大家都背过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次读到这首诗,是不是都感觉像在跟一位老者对话?他正站在庐山的某个角落,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一边感慨着人生的哲理。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期间,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在这个偏远的贬谪地,他既没有实权,又不能随意行动,日子过得相当清苦。但你知道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题西林壁》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苏轼在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看到山中的西林寺,就进去休息。寺里的墙壁上空荡荡的,于是他拿起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更道出了人生的一个大道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片面。这让我想起,苏轼自己不就是在被贬谪的时候,才真正领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含义吗?
带大家走进《题西林壁》的世界
今天,我就想带大家一起走进《题西林壁》的世界,看看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在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咱们这就开始吧。
一、苏轼与乌台诗案的跌宕人生
说到《题西林壁》,就不能不提苏轼那跌宕起伏的人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可以说是北宋文坛的超级巨星。
但你知道吗?这位大文豪的人生其实挺坎坷的。他出生于公元1037年,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相对开放,但对于文人来说,风险还是很大的。苏轼一生三次被贬:第一次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第二次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第三次则是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岛。
“乌台诗案”的始末
那么,”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苏轼写的一些诗被抓住把柄,说他在讽刺皇帝,结果进了监狱,差点小命不保。幸亏有朋友帮忙,才保住了性命,但也被贬到了黄州。这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黄州的岁月与创作
在黄州的那几年,苏轼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住在自己开垦的东坡上,自己耕种、自己做饭,日子过得相当清苦。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一系列名篇,以及我们今天要讲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就写在黄州西林寺的墙壁上。当时,苏轼在寺中游览,看到庐山的美景,又联想到自己被贬谪的经历,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更道出了他的人生感悟: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片面。
这让我想起苏轼自己在《与秦少游书》中的一段话:”余谪黄州,已三年矣。自春徂冬,未尝一日不读书,未尝一时不写字……”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苏轼在被贬谪期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反而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题西林壁》的诗意解读与哲理思考
逐句解读《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从正面看,庐山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样子都不一样。这不仅是描绘庐山的景色,更是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
苏轼自己不就是在被贬谪的时候,才真正领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含义吗?他原本是朝廷的重臣,但因为被贬到黄州,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百姓。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也思考了以前想不通的问题。
学者的解读与评论
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就提到:”苏轼的这首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他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片面。” 钱钟书还引用了苏轼在其他作品中的话来佐证这个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不仅是描绘庐山的景色,更是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
实际上,苏轼的这种思考方式,也影响了他的人生。在被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消沉,反而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这让我想起他在《赤壁赋》中的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不仅是描绘赤壁的景色,更是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困扰。
三、《题西林壁》的文化影响与历史传承
《题西林壁》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更是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片面。
历代文人的评价
这首诗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洪迈在书中写道:”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可谓至理名言。”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题西林壁》在南宋时期就已经被认为是至理名言了。
到了明清时期,《题西林壁》的影响更加广泛。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提到:”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它不仅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更是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片面。” 袁枚还引用了其他诗人的话来佐证这个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不仅是描绘庐山的景色,更是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
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实际上,《题西林壁》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而且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与《题西林壁》的哲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因为身处其中而看不清问题的本质,这时就需要跳出问题本身,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提到:”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它不仅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更是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片面。” 王国维还引用了其他诗人的话来佐证这个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不仅是描绘庐山的景色,更是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
四、《题西林壁》的艺术特色与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题西林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 这首诗意境优美,画面感强。
- 这首诗蕴含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
逐句欣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从正面看,庐山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样子都不一样。这种描写方式,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变化,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更是道出了人生的哲理。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因为身处其中而看不清问题的本质,这时就需要跳出问题本身,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那么,《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美丽的风景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