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我认知的起点: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自我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我刚开始踏上这条路的时候,真的挺茫然的。每天忙忙碌碌,好像对自己有无数的了解,但仔细一琢磨,很多都是别人告诉我的”我是谁”,而不是我自己感受到的”我是谁”。
记得有次参加一个自我成长工作坊,导师让我们写下自己的价值观。我洋洋洒洒写了十几条,包括诚实、善良、努力等等。写完后,导师问:”这些真的是你的价值观吗?”我愣住了,诚实善良,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特别诚实善良啊?我生活里不是也有不少撒谎、自私的时候吗?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写的都是”应该”的价值观,而不是”是”的价值观。真正的自我认知要从”是”开始,而不是从”应该”开始。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成为真正自我的过程,就是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不完美甚至阴暗的一面。很多人害怕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觉得那会让自己很糟糕。但恰恰是这些阴暗面,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格。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因为他在学业上并不出色。直到有一次他坦诚面对自己的这个”阴暗面”,才发现自己其实很擅长与人相处,在团队合作中表现突出。原来,他不是失败者,只是不适合传统的学术道路。
自我认知的起点,就是要学会诚实面对自己。这很难,但真的很有必要。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问问自己:”今天我做得怎么样?””我为什么这么做?””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自我认知的基石。
二、情绪的解密:读懂你的内心信号
情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信号灯,告诉我们什么对我们重要,什么需要改变。但很多人对情绪很陌生,甚至害怕情绪。小时候,我妈妈常说:”男孩子要坚强,不许哭。”所以从小到大,我基本不让自己表露负面情绪。直到后来因为压力太大,情绪崩溃了一次,才意识到情绪是需要被看见和理解的。
心理学家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指出:”情绪智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它比智商更重要”。我们常常强调智商,却忽略了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其实,情绪就像天气,有晴有雨,都是自然现象。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天气。
我学到的第一课是区分情绪。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情绪本身困扰,而是被对情绪的误解所困扰。比如,愤怒不是坏事,它是我们边界被侵犯的信号;悲伤不是软弱,它是我们失去重要事物时的自然反应;恐惧也不是坏事,它是保护我们的机制。当我学会识别这些情绪背后的信息时,应对它们就变得容易多了。
有个案例很有意思。一位女士来找我咨询,她觉得自己总是被情绪控制,特别是生气的时候会砸东西。她说:”我恨自己这样,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我告诉她:”你不需要控制愤怒,你需要理解愤怒。”后来她开始记录每次生气时的情境和感受,发现每次生气前,她都会感到被忽视。原来,她的愤怒信号是在告诉别人:”我需要被看见。”当她明白了这一点,开始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需求,情况就大大改善了。
情绪管理不是压抑情绪,而是提高情绪素养。就像学游泳,不是不让水进身体,而是学会在水里自如呼吸。我们可以这样做:
1. 情绪日记: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什么情境下产生了什么情绪,持续多久,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2. 情绪命名:给情绪起名字,比如”今天我感到被背叛的愤怒”,而不是笼统的”我很生气”
3. 情绪表达:用”我”句式表达感受,比如”我感到很失望,因为…”
4. 情绪转化:尝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建设性行动,比如把愤怒转化为改变现状的动力
三、记忆的重塑:重新解读你的过去
我们常常以为记忆是客观的,但实际上记忆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就像我小时候记忆里,妈妈总是温柔慈祥的,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她隐藏的一面,整个记忆都变得模糊起来。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过去不是被固定下来的,而是在不断被重新解读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的解读。”这句话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有个创伤经历,一直让我感到自卑。但当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段经历时,发现其中也有值得感恩的部分。这种重新解读的过程,让我对这段记忆有了全新的认识,负面情绪也大大减轻了。
记忆的重塑不是否认事实,而是改变认知框架。我们可以这样做:
1. 认识记忆的不可靠性:明白记忆不是录像机,而是经过大脑加工的重建过程
2. 挑战负面标签:当回忆起不愉快的经历时,问问自己:”这个标签真的准确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3. 寻找积极视角:尝试从每个经历中找到至少一个积极的学习点
4. 写故事版本:尝试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讲述同一个经历,看感受如何变化
我有个朋友,他童年时父母离异,他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直到有一天,他开始思考:”如果父母没有离婚,我的人生会有什么不同?”答案显然是没有不同——父母离婚不是他的错。当他这样想时,整个记忆都变得释然了。这让我明白,很多记忆的痛苦,不是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我们给事件贴上的标签。
四、价值观的澄清:你真正在乎什么
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指南针,指导我们做决定,定义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并没有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就是这样,直到有一次我面临重择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价值观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比如,有人重视家庭,有人重视事业,有人重视自由,有人重视成就。这些价值观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你。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就像找到了人生的罗盘。
澄清价值观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分享两个我特别喜欢的:
1. 价值观排序:列出你认为重要的价值观(比如:家庭、事业、健康、自由、成就等),然后按照重要性排序。你会发现,当你必须做出选择时,这个排序会给你很大帮助。
2. 回顾人生高光时刻:想想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充实、最自豪,通常这些时刻都体现了你的核心价值观。
有个案例很有启发。一位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是追求更高的利润,还是坚持自己的社会责任。他非常纠结,因为两种选择都很重要。后来他做了一个练习:想象五年后,他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发现,他最想成为的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个发现让他豁然开朗,他决定将社会责任放在更高的位置。结果,他的企业不仅获得了商业成功,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变化。但找到当下最重要的价值观,对我们的人生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就像航海,即使没有永远的风,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也能在遇到风浪时做出更好的选择。
五、性格的探索:认识你的独特之处
性格是我们独特的心理模式,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感受和行为。很多人对自己的性格很模糊,甚至认为性格是天生的,无法改变。其实,性格既有天赋成分,也有后天塑造的空间。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性格原型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性格原型,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了解这些原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探索性格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分享三个:
1. 性格测试:比如MBTI、大五人格等测试,虽然不能完全定义你,但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视角
2. 向信任的人请教:问问亲近的朋友或家人,他们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3. 观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你在家和在公司表现是否不同?和不同的人交往时表现是否不同?
我有个朋友,他通过MBTI测试发现自己是INTJ型人格,这让他非常惊讶。他一直认为自己很随和,测试结果却显示他很有计划性和逻辑性。后来他开始观察自己,发现确实如此:他做事有条理,喜欢计划,不太随性。这个发现让他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帮助他找到了更适合的工作。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每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