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老祖宗说的熟视无睹和置若罔闻,其实都是一种病态的冷漠,你注意过吗

老祖宗说的熟视无睹和置若罔闻,其实都是一种病态的冷漠,你注意过吗

拥抱共情:破除与置若罔闻的冷漠枷锁

一、病态冷漠:从””到”置若罔闻”的冰冻三尺

说起””,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词大概是大学时候当时在图书馆看书,看到旁边有个人一直在咳嗽,手里还拿着纸巾,但周围的人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就挪开几步后来我忍不住去问,才知道那人得了重感冒这让我想起老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可现实却是””成了常态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旁观者效应”,就是说当有很多人在场时,每个人都觉得别人会挺身而出,所以自己就不用管了这种心理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64年的”凯蒂吉诺维斯事件”后提出了这个理论当时纽约一位名叫凯蒂的年轻女性在公寓前被,周围38人中有28人看到了整个过程,但没有人报警事后费斯廷格发现,距离事件发生地越近的人,越有可能出手相助这就像我们常说的”救火不用跑得最快,但一定要跑”,可现实中很多人就是”跑”不动

“置若罔闻”则更狠,这表示我们不仅看到了,甚至知道发生了什么,却选择装作不知道就像我表弟去年告诉我,他发现公司有个同事长期被欺负,但所有人都当没看见表弟说:”要是我出头,岂不是成了欺负者的帮凶”这种想法其实很普遍,但心理学研究表明,旁观者效应中的”责任分散”才是关键因素哈佛大学研究显示,当人们认为责任是分散在所有人身上的时,他们不太可能采取行动

这两种冷漠行为就像温水煮青蛙,开始可能只是对小事视而不见,后来就逐渐麻木到对严重问题也充耳不闻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道:”最大的不公义不是有人犯了,而是我们明知行发生却袖手旁观”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二、冷漠的蔓延:从个人到社会的病毒式传播

冷漠就像一种病毒,会从一个人传染到另一个人我有个朋友是社区志愿者,她发现一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刚开始做公益的人会抱怨”没人支持”,但一旦有人加入,情况就会好转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第一张后,后面就会接二连三心理学上这叫”社会认同效应”,人们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当人们看到别人在帮助他人时,他们更可能也伸出援手比如2009年伦敦大学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看到有人正在帮助摔倒的老人,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在未来也这样做这就像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但反过来也是一样——近”冷漠者”也会变得冷漠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冷漠正在蔓延到社会层面就像最近发生的某些公共事件,明明大家都在谴责不公,但实际采取行动的人却不多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媒体广泛报道某个社会问题时,人们可能会短暂地表示关注,但很快又会恢复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这让我想起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说的:”冷漠不是不关心,而是知道该怎么做却选择不做”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的森林》里写道:”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自己却假装一切正常”这种”假装正常”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冷漠就像期间,我们明明知道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但很多人还是不愿意改变习惯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对他人健康的漠视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到”角色距离”,我们倾向于把不相关的人当作”他者”,从而减少心理负担这种心理机制让我们更容易对陌生人表现出冷漠,但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研究表明,当我们将他人视为”自己人”时,共情能力会显著提高打破冷漠的关键,可能就是建立”我们都是人类”的认知

三、共情的觉醒:从”我”到”我们”的心灵

要打破冷漠,关键在于培养共情能力共情不是同情,而是”感同身受”——真正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科学研究表明,共情涉及大脑前扣带回、岛叶等多个区域的活动,这些区域在社交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2013年《影像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他人痛苦时,这些区域的活动会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共情者能更强烈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培养共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练习”换位思考”我有个习惯,遇到矛盾时先问自己:”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想”这个方法特别有效,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的:”当一个人感到被真正理解时,改变就会发生”我有个客户是位销售总监,他告诉我:”我以前总以为客户是在我,后来学会换位思,发现很多问题其实都是误解”

共情的培养也需要”走出舒适区”科学研究发现,接触不同文化、经历不同生活的人,能显著提高共情能力我有个朋友是位社工,她经常带我们去见不同背景的人家,她说:”只有真正走进别人的生活,才知道他们的难处”这种体验式的共情培养,比单纯说教有效得多

心理学上的”镜像元”理论也为共情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元在我们观察他人行为时会同时激活,就像在”镜像”中模仿对方2011年《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共情能力强的脑中的镜像元活动更显著看到别人在受苦时,我们下意识地产生”我也在受苦”的感觉,这就是共情的生理基础

但共情也需要把握”度”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在《共情的边界》中提到,过度的共情会导致”共情疲劳”,就像照顾病人久了会身心俱疲培养共情不是要我们无底线地付出,而是要找到”适度”的平衡点就像古代哲学说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四、行动的力量:从意识到行动的桥梁搭建

有了共情意识还不够,关键是要转化为行动心理学家理查德塞勒在《助推》中提到”助推”理论,即通过巧妙设计让人们更容易做出正确选择比如在病房里放温馨提示语,能显著提高病人节约用水的比例这告诉我们,改变行为需要搭建”行动的桥梁”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当人们知道某个行为能帮助他人时,他们更愿意采取行动2015年《心理学公报》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认为自己的小善举能产生连锁效应时,他们更愿意帮助他人就像我在社区做志愿者时发现,每次活动前强调”你的小帮助能改变别人的一生”,参与度就会显著提高

搭建行动桥梁还需要”降低门槛”社会学家罗伯特普兰克特在《弱连接》中提到,人们更愿意帮助自己认识的人,但认识的人越多,帮助的意愿就越低者需要创造让陌生人也能轻松参与的机会就像很多公益现在都采用”一键捐”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

行动也需要”榜样示范”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强调”社会证明”的重要性当人们看到别人在帮助他人时,他们更可能也这样做就像我在学校募捐时,如果先请几位同学带头捐款,其他同学就更容易参与这种”从众效应”其实是一种社会性的共情传递

但行动也需要”循序渐进”行为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心理学家约翰杜威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培养行动力需要从小事开始,逐渐积累我有个朋友是位退休教师,她刚开始做公益时只是帮邻居修修电器,后来慢慢扩展到社区活动,现在成了当地有名的志愿者这种”滚雪球效应”告诉我们,行动需要耐心培养

五、科技的双刃剑: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真实共情

科技让冷漠更容易蔓延,但也提供了新的共情途径社交媒体上,我们每天看到无数人在为各种社会问题发声,这看似提高了人们的关注度,但心理学研究显示,这种”虚拟关注”往往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2018年《传播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行为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心理满足,


老祖宗说的熟视无睹和置若罔闻,其实都是一种病态的冷漠,你注意过吗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