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毕节穷得连蚊子都搬家了,你敢信吗

毕节穷得连蚊子都搬家了,你敢信吗

招呼读者朋友并介绍文章背景

毕节市位于西南部,贵州省西北部,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之一。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底,毕节市有贫困人口超过120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4.5%,这个数字放在全国来说都相当惊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穷得连蚊子都搬家了”这个说法就很有意思了——它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暗示了毕节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连生态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好,连小小的蚊子都因为环境变化而选择”搬家”了。这听起来虽然夸张,但确实是当地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毕节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地方,是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让连蚊子都不得不”另寻出路”的。

第一章:毕节的”贫困标签”与历史成因

要说毕节”穷得连蚊子都搬家了”,那得先说说它曾经背负的”贫困标签”。在开放初期,毕节就被列为全国14个贫困地区之一,这里的贫困问题可谓根深蒂固。翻开历史资料,你会发现,毕节的贫困成因复杂多样,既有自然因素的制约,也有历史发展的局限。

首先从自然条件来看,毕节地处乌蒙山区,地形崎岖,山高坡陡,耕地多为石漠化山地,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据《毕节地区志》记载,毕节境内海拔差异大,最高点韭菜坪海拔2900米,最低点朱昌河出境口仅880米,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更糟糕的是,毕节属于典型的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发展来看,毕节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里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将毕节列为全国贫困地区后,这里才逐渐引起重视。但即便如此,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脱贫工作进展缓慢。直到21世纪初,毕节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之一。

再从产业结构来看,毕节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粮食作物种植占比较大,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由于缺乏工业支撑,地方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这种”三农”问题突出的经济结构,使得毕节长期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毕节的贫困问题还与人口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地处偏远,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人口素质整体不高。由于生活条件差,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婚致贫”等问题在毕节相当普遍。

可以说,在21世纪初之前,毕节确实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毕节试验区”的设立,为这里的发展带来了转机。1992年,经批准,毕节地区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试验区,这标志着毕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试验区建设以”开发式扶贫”为核心,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等措施,开始逐步改变毕节的贫困面貌。

第二章:脱贫攻坚战中的”毕节经验”

谈到毕节”穷得连蚊子都搬家了”,就不能不提毕节在脱贫攻坚战中创造的”毕节经验”。这个经验的核心,就是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通过改善民生、发展产业、保护环境等多管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种综合性的扶贫模式,不仅让毕节过上了好日子,也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连蚊子都不得不”搬家”了。

“毕节经验”的第一条,是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在试验区建设初期,毕节就意识到,单纯依靠输血式扶贫不可持续,必须通过发展产业来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于是,他们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以特色农业为例,毕节立足自身气候、土壤等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玉米、烤烟等粮食作物,同时积极推广蔬菜、水果、中材等经济作物。特别是威宁草海镇的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蔬菜,他们通过发展”高原夏秋菜”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发展。据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统计,2019年,毕节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年产值超过50,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生态旅游方面,毕节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比如,赫章县海雀林场,这里曾经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但通过人工造林,变成了”高原明珠”,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又如,织金县阿市古镇,这里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城乡交流,改变了当地群众的观念。

“毕节经验”的第二条,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在扶贫工作中,毕节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他们通过实施”组组通”工程,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通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通过实施农村”两改一建”,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节在脱贫攻坚中高度重视教育扶贫。他们通过实施”两免一补”,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通过建设寄宿制学校,改善了偏远山区孩子的学习条件;通过实施”组团式”教育扶贫,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这些措施,不仅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也为毕节的未来发展储备了人才。

“毕节经验”的第,是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毕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他们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治理石漠化,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减少了化肥农的使用,保护了土壤和水源;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

毕节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据卫星遥感数据监测,2012年至2020年,毕节市森林覆盖率从34.5%提高到52.3%,石漠化治理面积达到1200多平方公里。这种生态改善,不仅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也吸引了更多生物栖息,包括那些曾经因环境恶劣而不得不搬家的蚊子。

“毕节经验”的第四条,是坚持把建引领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在脱贫攻坚中,毕节注重发挥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通过选派优秀到贫困村担任第一,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通过建立扶贫合作社,群众抱团发展;通过开展”员+贫困户”结对帮扶,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正是这些经验的有效实施,使得毕节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统计局的数据,到2020年底,毕节市贫困人口已经从2012年的120万人减少到不足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4.5%下降到1.18%,实现了全面脱贫。这种转变之快、成效之好,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第三章:生态环境的华丽转身

要说毕节”穷得连蚊子都搬家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在脱贫攻坚战之前,毕节由于长期贫困,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但通过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毕节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之显著,连小小的蚊子都不得不”搬家”了。

毕节生态环境改善的第一方面,是石漠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毕节地处石漠化地区,历史上石漠化面积广、程度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据毕节市自然资源局统计,2012年,毕节市石漠化面积达到36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7.8%。石漠化不仅导致土地贫瘠、水土流失,还威胁到当地群众的生存安全。

但在脱贫攻坚战中,毕节把石漠化治理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大幅减少了石漠化面积。特别是威宁县,这里曾经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通过多年的努力,


毕节穷得连蚊子都搬家了,你敢信吗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