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公平对待俩娃真不是件容易事啊

公平对待俩娃真不是件容易事啊

欢迎读者朋友聊聊《如何公平对待俩娃》这个头疼又暖心的话题

大家好呀今天想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一个让我既头疼又觉得特别温暖的话题——《如何公平对待俩娃》作为一个家里有两个小天使(哦不,是两个小恶魔哈哈)的宝妈,我太懂这种心情了一边是精力充沛、需求不断的大宝,一边是咿咿呀呀、需要更多关注的二宝,怎么才能一碗水端平,让他们俩都感受到妈妈的爱呢这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啊尤其是当资源有限、时间紧张的时候,那种内疚感和焦虑感简直能把我逼疯所以今天,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个话题,希望能给同样在挣扎的宝妈们一点启发和安慰

一、公平的迷思:我们真的能对两个孩子完全公平吗?

说实话,一想到”公平对待两个孩子”,我就头大为啥呢因为人类的大脑根本就不支持完全公平就像心理学家约翰多纳特森(John Donatelle)在他的《公平的心理学》中提到的,公平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但我们感知公平的方式却充满了偏见和局限想想看,你真的能像切蛋糕一样,把爱、关注、资源均匀地分成两份吗

我尝试过记得大宝8岁、二宝刚满1岁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给每个孩子读10分钟书结果呢第一天还好,第二天我就发现,给大宝读书时,我可能因为他在旁边玩玩具,声音会不自觉地提高,语速变快;而给二宝读书时,我则全程蹲着,手不停地抚的小脸,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他身上,不知不觉就只读了5分钟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精力分配就像跷跷板,很难保持平衡

儿童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的研究也指出,完美公平的父母往往陷入”过度责任感”,反而给孩子造成压力她认为,比绝对公平更重要的是”感知公平”,也就是让孩子觉得”妈妈是爱我的,虽然她可能没时间跟我玩,但她的爱是真的”你看,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核心嘛——不是要追求不可能的绝对公平,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重视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我朋友小丽是个典型的完美者,她觉得一定要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结果呢大宝觉得二宝总是得到更多关注,变得特别敏感;二宝习惯了被照顾,自理能力一直很差后来小丽调整了策略,她不再追求”数量公平”,而是”质量公平”她会跟大宝单独安排”男子汉时间”,比如周末去钓鱼;对二宝则多花时间培养他的独立性,比如让他自己穿衣服现在,两个孩子的关系反而更融洽了,大宝也更能理解妹妹的需要

所以说,公平对待两个孩子,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观点: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们要追求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的相对公平 这就像天平,虽然两边的重量不完全一样,但只要天平是平衡的,就足够了

二、爱的差异:每个孩子都需要不同的爱

说到这里,我又要开始碎碎念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对两个孩子很难公平呢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两个孩子对爱的需求也千差万别

我大宝是个安静内敛的孩子,他可能不需要妈妈整天抱着、夸夸其谈,但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有时候我陪他读半小时书,他就心满意足了;而二宝呢,是个精力旺盛的小马达,他需要妈妈追着他跑、跟他做各种游戏,一刻也闲不住如果我们硬要按照同样的标准来对待他们,那肯定会出现问题

剑桥大学的研究显示,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对爱的表达和接受方式完全不同比如,胆汁质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外部的鼓励和关注;多血质的孩子则更喜欢自由探索;黏液质的孩子可能更适应慢节奏的互动;抑郁质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差异,就很容易陷入”我对你好,你却不喜欢”的困境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大宝上小学前,我每天都会花半小时陪他画画、讲故事他总是不耐烦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快点”可我总觉得这样才算”高质量陪伴”后来我发现,他真正喜欢的其实是让我陪他玩积木,即使我只会搭最简单的房子,他也会乐得手舞足蹈而二宝呢,她最需要的是被抱抱、被亲亲,哪怕只是妈妈坐在沙发上,她趴在妈妈怀里看动画片,也能满足她所有的情感需求

所以啊,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需要不同的爱,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来适应我们的爱,而是调整我们的爱来适应孩子 这就像定制衣服,不能让脚去适应鞋,而是让鞋来适应脚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研究心理学家玛丽安佩里(Mary Ainsworth)的经典”陌生情境实验”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对父母离开和回来的反应完全不同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能理解父母的暂时离开,并期待父母回来;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则表现得好像父母从未离开过;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则极度焦虑;混乱型依恋的孩子则表现出混乱的行为这告诉我们,同样的父母行为,对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来说,效果可能完全相反 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气质和依恋类型,调整我们的教养方式

三、时间的魔法:如何聪明地分配父母的时间?

说到公平对待两个孩子,时间分配绝对是最大的挑战我经常听到妈妈们抱怨:”我每天忙得像陀螺,怎么还有时间陪孩子”或者”我明明花一样多的时间陪两个孩子,为什么大宝还是觉得被冷落了”

这里有个秘密:时间不是公平分配的,而是要按需分配的 就像医生看病,不是每个病人都花同样多的时间,而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分配同样,我们对孩子的陪伴时间,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来分配

我有个小技巧,就是每天列个”陪伴清单”我会把每个孩子当天最需要我陪伴的事情列出来,比如大宝需要我辅导作业,二宝需要我洗澡,然后我会优先安排这些时间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孩子的核心需求得到满足,又避免了”表面公平但实质不公平”的情况

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高质量的陪伴只需要每天15-20分钟,但关键在于这20分钟要全神贯注如果妈妈一边陪孩子玩,一边看手机,那这20分钟就等于零陪伴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我有个朋友,她每天雷打不动地陪大宝读20分钟书,但全程都在看手机,结果大宝读完书就跑开了,觉得妈妈根本不在乎他后来她改掉了这个习惯,虽然还是读20分钟书,但完全放下手机,结果大宝的依恋感明显增强了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特别实用的方法——”三明治陪伴法”就是”高质量陪伴+普通陪伴+自主玩耍”比如,早上送大宝去学校时,可以给他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比如聊他感兴趣的话题);中午回家后,给他普通陪伴时间(比如一起吃饭);晚上睡觉前,给他自主玩耍时间(比如让他自己玩玩具)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高质量的陪伴,又避免了妈妈被”挤兑”得太累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要给孩子”专属时间”,而不是”专属内容” 比如不要说”今天我陪大宝学画画”,而要说”今天是大宝的专属时间,你想做什么都行”这样孩子会感觉自己是被重视的,而不是被当作”学习工具”

四、资源分配的艺术:如何聪明地分配父母的资源?

除了时间,父母的资源分配也是公平对待孩子的关键这里说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比如玩具、衣物)、教育资源(比如课外班、书籍)和心理资源(比如关注、表扬)

说到物质资源,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要不要给两个孩子买一模一样的玩具要不要给两个孩子报同样的兴趣班我的建议是: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来分配,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平等

我有个朋友,她给两个孩子买了一模一样的玩具,结果发现大宝觉得玩具太幼稚,二宝又觉得玩具太无聊,最后两个玩具都积灰了后来她调整了策略,给大宝买更复杂的拼图,给二宝买简单的积木,结果两个孩子都玩得很开心

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如此不是说给两个孩子报同样多的课外班才算公平,而是要看哪个孩子更需要这些资源比如,如果大宝学习有困难,可能需要多报一些辅导班;如果二宝在某个方面有天赋,可能需要多给他一些展示的机会

说到心理资源,这可能是最难分配的因为心理资源不像物质资源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却更大比如关注、表扬、鼓励等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忽略某个孩子,比如忙于工作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大宝,而把二宝抱在怀里,这样就会


公平对待俩娃真不是件容易事啊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