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请看以下根据《齐大饥》原文翻译注释全解析,助你读懂古文的回答:
—
《齐大饥》原文翻译注释全解析,助你读懂古文!
《齐大饥》选自《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饥荒以及齐桓公(此时已称“公子小白”)与管仲(此时为鲍叔牙门客)应对此事的故事,展现了管仲的远见卓识和齐桓公的从谏如流。
原文:
公(齐桓公)将出猎,管仲曰:“君将出,必先于民。民之欲善者,如农夫之望岁(suì)也。君若行此,国民必从之。”公曰:“诺。”及猎,见野有六豕,公欲射之。管仲曰:“臣闻之:‘一之谓专,再之谓固,三之谓慈。’君三欲射,臣敢谏。”公乃不射。公子纠(齐桓公之兄)在齐,其母曰:“纠何不食?”曰:“食。必待君来。”及饥,民皆归公子纠。公子纠曰:“吾谁与归?”曰:“齐君与管仲将出猎,过于野,见六豕,不射。民皆归之,曰:‘彼君之属也。’”公子纠曰:“善。”乃食。齐人归心。
翻译:
齐桓公将要外出打猎,管仲说:“君王将要外出,一定要先顾及百姓。百姓向往善政,就像农夫盼望好年成一样。您如果能这样做,百姓一定会跟从您。”桓公说:“好。”到了打猎的时候,桓公看见野外有六只野猪,想要射杀它们。管仲说:“臣下听说:‘第一次想要做某事叫做专心,第二次想要做叫做坚持,第三次想要做就叫做慈爱(这里指不加约束的放纵)。’您连续三次想要射杀它们,臣下敢冒昧地劝谏。”桓公于是就没有射杀。当时,桓公的哥哥公子纠在齐国,他的母亲问道:“纠为什么还不吃饭?”公子纠说:“我吃了。但一定要等君王回来才行。”等到发生饥荒,百姓都归向公子纠。公子纠问:“我该归附谁呢?”百姓们回答说:“齐君(指公子小白)和管仲将要外出打猎,路过野外,看见六只野猪,(君王)没有射杀。百姓都归附他们,说:‘那是君王的同辈亲属啊。’”公子纠说:“好。”于是(百姓们)就(一起)吃饭。齐国百姓(因此)心都归向了公子纠。
注释全解析:
1. 公: 指齐桓公,此时或仍称公子小白。译文根据语境处理。
2. 将出猎: 将要外出打猎。“将”是“将要”的意思。
3. 管仲: 齐国著名政治家,当时辅佐鲍叔牙。
4. 君: 对君主(齐桓公)的尊称。
5. 先于民: 优先考虑百姓的利益和需求。“于”是介词,表对象。
6. 欲善者: 渴望好的统治、善政的人。
7. 岁: 年成,这里指好年成,引申为好的结果或希望。
8. 诺: 应答的声音,表示同意。
9. 及: 等到,到了……的时候。
10. 野: 野外,郊外。
11. 六豕: 六只野猪。“豕”是猪。
12. 欲射之: 想要射杀它。“之”代指野猪。
13. 臣闻之: 臣下听说。“闻”是听说,“之”代指后面要说的道理。
14. 一之谓专,再之谓固,三之谓慈: 这是管仲劝谏的话,解释为何不应射杀野猪。
一之谓专: 第一次想要做叫做专心(或专注)。
再之谓固: 第二次想要做叫做坚持(或固执)。
三之谓慈: 第三次想要做就叫做慈爱(这里管仲并非指真正的慈爱,而是用反语,指责桓公反复无常,随心所欲,不守规矩,最终会显得仁慈而失去威严,百姓会模仿他的随意行为)。这是管仲委婉地劝谏桓公要遵守礼法,保持君王的威仪和决心。
15. 敢谏: 敢于冒昧地劝谏。“敢”是敢于,“谏”是劝谏。
16. 乃: 于是,就。
17. 公子纠: 齐桓公的哥哥,当时在齐国。
18. 其母: 公子纠的母亲,即齐襄公的妹妹,鲁庄公的妹妹。
19. 何不食: 为什么还不吃饭?
20. 必待君来: 一定要等君王(指公子小白)回来才行。“君”指公子小白。
21. 及饥: 等到发生饥荒。“及”是等到,“饥”是饥荒。
22. 民皆归公子纠: 百姓都归附公子纠。“归”是归附,追随。
23. 谁与归: 该归附谁呢?“与”是和,跟。
24. 齐君与管仲将出猎,过于野: 齐君(指公子小白)和管仲将要外出打猎,路过野外。这里百姓传言的“齐君”实际上是指公子小白(桓公)。
25. 见六豕,不射: 看见六只野猪,没有射杀。
26. 彼君之属也: 那是君王的同辈亲属或一类人。“彼”指桓公,“属”是同类,同辈。
27. 善: 好,认为……好。公子纠表示赞同管仲的看法,也认同百姓的传言。
28. 乃食: 于是(就)吃饭。这里指公子纠听从了民众的说法,也开始吃饭,暗示他与民众站在一起。
29. 齐人归心: 齐国百姓心都归向了(公子纠)。“归心”指心向,归附。
全解析与读懂古文助益:
1. 故事核心: 这则故事通过“射豕”的小事,对比了齐桓公的从谏如流与公子纠在饥荒中的处境,突显了管仲的洞察力和政治智慧。管仲劝谏桓公要遵守法度、保持威严,不可随心所欲,这样才能赢得民心。而当百姓在饥荒中看到桓公的不射行为时,便将其解读为与民同在的善举,从而转向桓公。公子纠虽然也承诺等待桓公,但最终因缺乏类似的行为示范和民众基础而失势。
2. 人物形象:
管仲: 足智多谋,善于观察,能委婉劝谏,深谙民心和君道。
齐桓公(小白): 开明,能听取意见,注重自身行为对民心的向背影响。
公子纠: 立场不够坚定,缺乏应对危机的策略,最终失去民心。
3. 关键点解读:
“一之谓专,再之谓固,三之谓慈”: 这是理解管仲劝谏的关键。他并非赞美桓公的“慈”,而是通过反讽点出反复无常、随心所欲的危害,强调君王行为应有准则和决心。
民心向背: 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在危难时刻,百姓的拥护是权力的基础。桓公的“不射”行为,无论真实意图如何,都被百姓解读为积极信号,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细节的重要性: 齐桓公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局势的关键细节,说明君王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兴衰和民心稳定。
4. 助读懂古文:
理解虚词: 如“将”、“于”、“之”、“及”、“乃”、“敢”等,它们在句中起着连接、辅助或改变语气的作用。
分析实词: 如“出”、“先”、“欲”、“闻”、“谓”、“归”、“心”等,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
把握句式: 注意古文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理解典故和引语: 如管仲引用的“一之谓专”等,需要了解其背景和含义。
关注人物对话: 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联系时代背景: 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以上原文、翻译、注释和全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准确地理解《齐大饥》这篇古文,把握其主旨、人物和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