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提出的“人之初,性本恶”观点确实让人感到意外,甚至与人们常说的“性本善”截然相反。荀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好利、嫉妒、耳目之欲等负面倾向,这些都是“性恶”的表现。他并非主张人天生就是邪恶的,而是强调人天生具有追求自身利益和感官满足的倾向,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化,就会导致争夺、残杀和社会混乱。
为了纠正这种“性恶”,荀子强调后天教育和礼法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礼义、遵守规范,人可以逐渐克服天生的不良倾向,培养出善良的品质。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是一种强调后天教化重要性的观点,认为人通过努力可以变得善良和文明。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