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粗盐提纯有妙招除杂顺序不能乱

粗盐提纯是一个去除杂质、得到纯净食盐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利用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和杂质(如泥沙、钙镁离子等可溶性杂质)在溶解度、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分离。在这个过程中,“除杂顺序不能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因为不同的除杂步骤如果顺序颠倒,可能会导致已去除的杂质重新混入,或者使得后续的除杂操作难以进行,甚至失败。

通常,粗盐提纯的除杂顺序遵循以下逻辑:

首先,进行溶解。将粗盐加入水中,食盐易溶于水,而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不溶于水。通过搅拌使食盐充分溶解,然后进行过滤,将不溶性的泥沙等固体杂质除去。这一步是基础,目的是分离出不溶性杂质。

接下来,需要处理可溶性杂质。最常见的方法是加入碳酸钠溶液(Na₂CO₃)。这是因为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钙离子(Ca²⁺)和镁离子(Mg²⁺)会与碳酸根离子(CO₃²⁻)反应,生成碳酸钙(CaCO₃)和氢氧化镁(Mg(OH)₂)沉淀。这两个沉淀都难溶于水,通过过滤可以将其除去。如果顺序错误,比如先除不溶性杂质后除可溶性杂质,那么后续加入的除杂试剂可能会与已分离的固体杂质发生反应,或者生成的沉淀难以彻底过滤。

最后,为了去除可能过量的碳酸钠,并确保溶液纯净,通常需要加入盐酸(HCl)。碳酸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过量的盐酸可以通过蒸发除去。这一步如果放在前面,加入碳酸钠后,再加入盐酸,会再次引入新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且难以控制盐酸的用量,影响最终纯度。

因此,正确的顺序通常是:溶解→过滤(去除不溶性杂质)→加碳酸钠溶液(去除钙镁离子)→过滤(去除生成的沉淀)→加盐酸(去除过量的碳酸钠)→蒸发结晶。这个顺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是为了去除特定类型的杂质,颠倒顺序会打乱整个分离过程,导致提纯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