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陈应富,是一位坚守土家族传统手工制香技艺——土法制香的传承者。因我的执着,使得祖辈留下的土法制香手工艺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这项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如今已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出生于1962年,在四川省黔江县县坝公社朗溪大队成长,如今这里属于重庆市黔江区舟白街道箭坝居委3组。我的土法制香手艺源自湖南的一位先祖,他将这门技艺传授给我的祖辈,然后世世代代传承至今。 (照片展现的是我的家乡朗溪沟)
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一位湖南人在武陵山区游历。一次,他来到黔江行窃被发现后受伤严重,命悬一线。(照片展现的是我45岁时的样子)
我的祖辈发现后,心生怜悯,将他带回家中疗伤。痊愈后,为感谢救命之恩,这位湖南人将土法制香的手艺传授给了我祖辈,然后离去。(照片展现的是我和妻子的幸福时光)
土法制香是一种独特的制香技艺。它采用柏香树的杆、叶以及香樟叶等多种具有香味的植物,经过精细的碾碎后与木材粉末混合加工。所制成的香呈青色,故被称为“青香”。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古时候,人们以香计时,将时空变化和对天神的敬畏融入其中。后来,香不仅具有计时和品味的功能,还演变成为一种礼仪,成为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物品。特别是在年节、红白喜事以及道观的祭祀活动中,多采用传统的手工制香方法。
自那位湖南人传授制香技艺后,我们家便开始了青香的制作,并代代相传。我的爷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将这项技艺传给了我父亲。当我高中毕业回家后,父亲又将这项传统工艺交给我继续传承。(照片展现的是已停用多年的水车)
土法制香的关键在于那架古老的水车,它利用水流作为动力来磨制木粉。制香前需要精心准备各种原材料,如直径20厘米以上的柏香树、香味浓郁的树叶以及作为粘合剂的糯性树叶。这些原料晒干后会被精细地碾成粉末。(照片展现的是准备制作香的原料)
制作时,需要将晒好的柏香木粉与水和香叶、糯叶的粉末混合搅拌,形成类似面团的状态。随后,将面团均匀地敷在竹签上,用木板滚压成圆柱形,最后裹上一层干木粉并置于通风处晾干。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十多道复杂的工序。(照片展现的是土法制香的制作现场)
每一根香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常用的线香长度为30厘米,其中20厘米是香料部分。古时候的一炷香燃烧时间约为半小时,而我制作的线香则只需燃烧约五分钟。(照片展现的是香叶磨成的粉末)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土法制香逐渐被现代化的机器制香所取代。由于手工制香程序复杂、速度慢且成本高,我在2002年暂时停止了加工工作,转而进入水泥厂就业。但在2009年,我离开了水泥厂,回到了家乡。(照片展现的是新鲜的和经过处理的香叶)
近年来,随着对民间传统技艺的重视和保护加强,我家的土法制香工艺在2018年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使我重新燃起了信心,也让我意识到祖传的工艺不能因我而失传。我计划整修恢复制香的水车及作坊,并寻找新的传承人,让这项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照片展现的是正在整修中的水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