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剧《卡门》:探究语言的魅力与歌唱的挑战(王小京摄影报道)
尽管法语歌剧在舞台上的演出频率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它的热情与投入有所减少。针对这一点,歌剧导演李卫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深刻见解。在今年二月,他执导的全华班法语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杭州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李卫坚信,只有唱好了法语,美声唱法的精髓才得以展现。
音乐周报(以下简称“报”):对于如《卡门》这样的世界十大歌剧之一,其原文演唱的历史并不长,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认为法语难唱。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卫(以下简称“李”):确实,很多人在面对法语时会感到困扰,尤其是歌唱者。相较于法语,唱意大利语可能还能应付。但有人认为法语不适合歌唱,真的如此吗?
语言作为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歌剧演唱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较于其他欧洲,法国的歌剧传统有其独特性。而法语,作为一种介于德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的语言,具有一种模棱两可的魅力。无论是说话还是歌唱,要想把法语说好、唱好,关键是要理解并把握这种不彻底性。否则,观众可能听不清。
报:这是语言文化的习惯问题吗?还是与肌肉训练有关?
李:这实际上与肌肉无关,而是与文化间的碰撞有关。当我们演唱意大利歌剧时,必须遵循其规则。否则,如果我们唱京戏却字不正腔不圆,怎能期待洋人如此唱京戏呢?事实上,很多意大利人唱法语歌剧也会有瑕疵。例如佛雷尼和科莱里所录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的e和u就有许多错误。但他们依然按照意大利语的唱法来演唱。在法国艺术指导的眼里,他们的演唱方式显然是不准确的。
早年,许多意大利大牌歌手只唱意大利语版歌剧,不论在哪个场合都只说意大利语。但费舍尔-迪斯考在回忆录中提到:“用德语唱意大利语歌剧是职业生涯中最痛苦的事情。”直到卡拉扬的出现,才确立了用初始语言演唱作品的规则。对于是否可以用母语演唱外国歌剧,关键在于翻译是否精妙、是否保留原文风格以及演唱者的语言处理是否精准。这两点都极为困难。现在许多歌手即使唱中文也需要打字幕,那么为何不用原语演唱呢?
报:卡拉扬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力推原文演唱歌剧的倡议,这促进了欧洲各国歌唱家的交流。而与世界歌剧接轨也不过是近30年的事情。
李:让我们来谈论人们面对法语的情况吧。北方和南方人的语言习惯不同,这也影响了他们唱歌的方式。上海人在说法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祖先的语言灵活以及早期的西风影响都为其提供了便利。优秀的歌唱家必须兼具南北方的优点,并克服地域局限才能成功唱好法语,展现出美声唱法的魅力。因为法语需要细致的表达和准确的音准控制,这需要调动五官才能正确发音,否则容易迷失在含糊的歌词中。我倾向于歌唱家发出更接近意大利语的“r”,让音乐的线条感更加优美。在研究歌唱时,青年歌手更注重文化所表现出的第一要素——语言,并深入研究它和音乐的关系。他们在自身的基础上,从唱歌走向歌唱,这是一门美学。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将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音乐周报建议读者关注其微信公众号以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推送。标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以获取最新的精彩内容推送!不要错过每一条精彩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