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科普科幻阅读逐渐在校园内外掀起了一股热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随着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科普科幻活动以及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的盛大召开,科幻阅读因其独特的跨界性质,与强调核心素养的课程要求高度契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宠。
那么,科幻作品究竟蕴含了怎样的阅读价值呢?
科幻,堪称科学与文学的绝佳结合,是创新与读写的跨界融合。它简称科学幻想,指的是基于科学原理或科技设定的虚构故事。在科幻作品中,科学不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和公式,而是充满魅力的故事元素,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以《流浪地球》和《微纪元》为例,这些作品以奇妙的科学点子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背景。太阳内核的急速老化、人类寻找新生存地的悲壮远征,以及通过基因技术将人类身体缩小至微观世界的奇妙冒险,这些富有创意的设定使得科幻作品独具魅力。
吸引读者一页一页翻开的,不仅仅是科幻作品的粗犷美感,更是其激发的无限拓展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通过想象和虚构,科幻作品描绘出超现实的奇观,如《三体》中的人列计算机、水滴、二向箔、曲率飞船等,给读者带来震撼的认知体验。
当前,中学生的科幻阅读仍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学生并未掌握阅读科幻作品的方法,仅满足于情节的猎奇,忽视了科幻作品背后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提供更多专业的支持。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幻作品中的科学点子和环境设定,感受故事背后的深层思考。例如,在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科学设定,体会故事背后的思考,感受作者构思表达的独特之处。
教师还应启发学生体会科学设定与故事情节交融的魅力。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故事的一部分,与情节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将科学设定与自然风光描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震撼心灵的冲击。
培养学生的欣赏科幻形象的意识和眼光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样化,不仅有地球人,还有仿生人、人工智能等。阅读这些作品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这些独具特色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科幻阅读所追求的想象力培养,伴随着学生科幻思维的成长而丰富和发展。这种思维兼具科学的逻辑和文学的浪漫,是创意思维的结晶。
科幻作品如同我们时代赐予孩子们的心智玩具,满足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让他们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提升科学思维。吴岩教授曾言:科幻给了我们100种关于未来的可能性,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不再恐惧。
科幻阅读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许多教师在观念、兴趣和知识方面面临挑战。正视科幻阅读这一盲区或短板,在人文类阅读的基础上加强科学阅读,构建健康的知识框架,是我们的职业责任和公共关怀的体现。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内外积极探索科幻阅读课程。他们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还有教师以课文阅读为基础,以续写故事为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深入探索,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加入科幻阅读的队伍,探索更为丰富多样的打开方式,富有创造性的科幻阅读之光将照亮前方壮美的星辰和大海。让我们共同体验“科幻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惊奇,更是面对未来的勇气和智慧”的阅读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