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回归年与恒星年的差异:地球公转自转对气候冷暖及进动的影响探究

回归年与恒星年的差异:地球公转自转对气候冷暖及进动的影响探究

地球气候的长期变迁:从温暖到寒冷,再探究背后的原因

根据天文学的研究,地球的气候将继续变暖,预计在公元2364年左右达到最为温暖的时期,然后逐渐开始冷却,直到大约公元15260年左右达到最寒冷的时期。这种冷暖交替的周期长达约25792年,如同四季的轮回,只是周期更长。当前,我们正处于这个漫长周期的夏季阶段,这个时代相较于一万多年前的冰川时代要温暖得多。在那时,地球上冰川广泛覆盖,中纬度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区几乎终年冰雪覆盖。由于大量的水被冻结在陆地上,海平面较今日低得多,甚至连北令海峡都浅得可以徒步穿越,成为亚州和美洲之间的通道,使得许多亚州居民得以迁徙至美洲,成为了印地安人的祖先。

地球气候长周期冷暖交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自转轴的周期性摆动,这一运动在天文学上称为“地球进动”。虽然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636天,形成恒星年,而四季轮回的周期是365.242199天,形成回归年,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岁差。岁差的产生直接源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即使地球不绕太阳公转,仅依靠地轴以与黄道面成66.5的倾斜角进行摆动,也能实现四季的变更,只是周期长达25792个回归年。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角速度相对较快。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现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上。公转轨道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与太阳的距离相差约500万公里。当地球靠近近日点或太阳直射时,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更多。当前,南半球接收到的热量比北半球多,这主要是因为南半球拥有更广阔的海洋面积。海洋对太阳光的吸收能力较陆地强,太阳光能够深入水面数十米至数百米,而陆地表面反射的热量较多,太阳光只能加热很浅的陆地面。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南半球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的类比法。将近日点比作大苹果,远日点比作小苹果;太阳直射比作得到更多的苹果,斜射比作得到更少的苹果;南半球比作能够接纳更多苹果的南方人,北半球比作接纳较少苹果的北方人。通过计算两种情况下南北两人得到的总苹果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状况下南北两人得到的总热量更多,这也就解释了地球正在变暖的原因。

当地球运行至近日点与冬至点重合时,约2579年后将出现地球最温暖的时期;而当地球运行至近日点与夏至点重合时,约2579年后则会出现最寒冷的时期。目前,近日点大约在时间小寒附近。可以推断地球的最暖时期将在公元2364年左右,最冷时期将在公元15260年左右。除了地球自身的因素影响外,太阳活动强度的变化、地质活动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会对地球的冷暖变化产生影响。正值地球夏季阶段,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过量释放历史储能等多因素叠加的话将会加剧地球变暖的进程。这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过快、极端天气增多等后果加剧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灾难。因此我们必须珍惜现有资源、保护我们的家园以确保未来更加美好。


回归年与恒星年的差异:地球公转自转对气候冷暖及进动的影响探究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