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小龙坎品牌联名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引发了广泛的热议。除了火锅味香薰蜡烛外,他们还联手冷酸灵推出了限量版的火锅牙膏,这款牙膏更是被分为“川渝微微辣”、“标准中度辣”和“传闻辣”三个独特的辣度等级。在天猫平台上线预售后,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一度售罄。
这款牙膏的辣味并非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设置的噱头,其辣度是真实的。使用后,消费者会感受到一种火焰在燃烧的独特感觉。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微辣、中辣、超辣的设定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对川菜辣度的日常评价标准,尽管这种分级与国际通行的辣度测定标准有所不同。
国际上对辣度的衡量方法最早由物化学家Wilbur Lincoln Scoville在1912年提出的SHU(斯科维尔辣度指数)为标准。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不断稀释辣椒样品中的醇提取物,直到尝不出辣味,从而测定的辣度从0个单位到几十万个单位不等。至今,SHU的测辣原理仍被广泛应用。
2006年,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受标准委委托,针对辣椒及辣椒制品制定了辣度标准。此后,各地及企业也开始对辣度进行更为精确的定义。例如四川旅游学院食品科学系和烹饪科学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基于SHU原理,将川菜分为微辣、中辣、超辣和特辣四个等级。德庄集团发布了以“度”为单位的“李氏辣度”标准,将火锅辣度细分为六级。
那么餐厅在设计菜品时是否会遵循这些辣度标准呢?答案因餐厅类型而异。品牌连锁餐厅、高级餐厅以及大众消费餐厅都有各自对辣度的定义和把控方式。连锁型餐厅对辣度的控制尤为严格,特别是火锅店,从原材料选购到火锅底料的炒制都有统一的制作要求,员工的培训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为了达到合适的辣度,炒制底料时使用的不同辣椒及其温度都会受到严格控制。
对于规模较小的川菜筵席馆,复刻传统川菜的口味至关重要,因此对辣度的控制也十分严格。加多少豆瓣酱和辣椒面并非取决于掌勺厨师的心情,而是遵循老一辈厨师定下的标准。而对于大众消费的中小型独立餐厅,菜品的辣度可能较为灵活,更注重辣椒香气和辣度的平衡以及辣椒的甜度等因素。讲究的餐厅老板会使用多种辣椒制作辣味调料,但产量较低,不会精确控制重量和比例,更多依赖手感和经验进行调配。
值得注意的是,餐厅通常不会以国际标准的分级来定义菜品辣度,而是可能根据地域口味习惯进行分级。辣度对于火锅品牌尤为重要,一些火锅品牌会通过强调其独特的辣度来塑造自身定位,与嗜辣食客建立紧密联系。辣椒在川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用于调味,还能去腥增香。辣椒与风味三要素(味道、香气和质感)的结合能带来独特的味觉体验。辣椒素能刺激舌尖产生疼痛刺激并释放镇痛性物质内源性肽(EOP),产生愉悦感和兴奋作用,这也是人们喜爱辣椒的深层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