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字加一撇,可变为“赵”字。这一简单的字形变换,或许能象征性地揭示高肇被历史抹黑背后,文人阶层在记录历史时可能存在的“避重就轻”现象。高肇作为北魏宣武帝元恪的舅舅,位高权重,但其生平多与权谋、倾轧相关,尤其在尔朱荣崛起前,被视为乱政之源。然而,传统史书如《魏书》、《北史》对其评价多负面的,将其描绘为奸佞之臣。这种书写倾向,可能与史家(多为文人)出于维护皇权正统、批评权臣干政的立场有关,即“重君轻权”,选择性地放大其负面行为,而可能忽略或淡化其在政治动荡时期维护国家稳定的复杂作用。同时,文人作为统治阶级的附庸,其历史书写往往需要服务于统治秩序的合法性,因此在面对像高肇这样与皇权既有联系又有冲突的复杂人物时,倾向于采取简化和道德化的处理方式,而非全面、客观地呈现其历史角色与影响。这种“避重就轻”不仅是对高肇个人历史的扭曲,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文人阶层历史认知与书写策略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