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神真形图》展现了哪吒在清代的标志性形象,值得仔细研究。据白云观《水陆神全》的记载,风火轮的原型竟然是“火车”。人们对哪吒这一神话角色的喜爱由来已久,其故事版本众多,如《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周楞伽先生的《哪吒》一书更是为这个角色编织了独立的英雄故事。
现今人们熟知的哪吒形象通常是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身佩乾坤圈和混天绫。但你是否想过,哪吒的形象是否一直如此呢?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哪吒故事进行对比,我们发现答案并非如此绝对。
让我们深入探索哪吒的身世之谜。众所周知,哪吒的父亲是李靖,其原型源于印度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早期的哪吒不仅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还兼任其神职。那时的哪吒形象并非如今可爱的儿童形象,而是长着“恶眼”,奉命守护国界,对抗不良之徒。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仪轨》中,描述了哪吒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对于不守规矩的和尚,他会用金刚棍进行惩罚。由此可见,早期的哪吒是一位“恶神”。
除了佛教的影响,哪吒的身世还与太岁神殷郊有着深厚的联系。在《封神演义》中,关于哪吒的故事情节,如出生、伐纣先锋等,实际上是与太岁神殷郊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的。在早期封神故事《武王伐纣平话》中,殷郊是纣王的儿子,遭遇父亲的后逃出生天,在浪子神庙得到神助,成为伐纣的先行官。在《封神演义》中,为了尽孝道,殷郊被设定为反面角色,而哪吒则接替其位置,成为伐纣的先锋。
混天绫这一法宝的起源也值得探究。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法宝包括火尖枪、风火轮等。哪吒与“水”有着深厚关系,为何却持有与“火”相关的法宝呢?通过与稍早一点的《西游记》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在《西游记》中,哪吒的法宝主要是斩妖剑,这与佛教中毗沙门天王的“持物”有关。进一步探究缚妖索的起源,我们发现它与四大天王中西方广目天王的“罥索”有关。这条罥索可能起源于广目天王的猎人原型用于捆猎物的工具。《封神演义》中的混天绫与它有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通常见到的哪吒形象是三头六臂,但在《封神演义》中,哪吒也曾有过“八臂”的形态。在佛教密宗中,许多神像都是三头八臂的样子,但通常认为一个头应该配两个臂,所以哪吒主要以三头六臂的形象出现。《封神演义》的作者为了混淆读者的认知,给三头八臂的形象凑兵器设置了阴阳剑这两把剑实际上从未被使用过仅仅是摆设而已。至于风火轮这一法宝与火神的渊源也十分深厚它在古代神话故事中象征着强大的火力与神力。
哪吒的形象和故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融合了佛教、、古代神话等多种元素。想要完全了解哪吒的身世和形象背后的故事,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与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