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植保部门于今年三月中旬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病虫害冬后调查。经过详细调查并结合耕作制度、品种布局以及气候因素的综合分析,预测我市水稻病虫害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将呈现较为严重的态势。主要病虫害如二化螟有可能大规模爆发,同时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也会比较活跃。而在敏感生育期内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中晚稻面临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风险也不容忽视。虽然稻水象甲和细菌性条斑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其他次要病虫害如稻杆潜蝇、稻蓟马和水稻根结线虫等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夏秋玉米草地贪夜蛾也有中等发生的可能。
关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预测依据,从越冬基数来看,全市二化螟的平均每亩残留活虫数量较去年有所增加,达到了10530条,这一基数为大规模发生提供了条件。纹枯病的菌核数量也有所增加,为偏重发生提供了菌源。从品种布局和耕作制度来看,我市计划种植的水稻品种中,高档优质稻和早稻常规稻占比较大,这些品种自身抗病耐虫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田间管理的不当因素,如抛秧比例大、机收留桩高等,都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气候条件来看,预计2025年全球气温上升、降雨增多,温暖湿润的气候将更容易导致病虫害的爆发。特别是早稻孕穗抽穗期和晚稻生长关键期,受到气候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引发多种病虫害的流行。长期使用的防治剂也使得病虫的抗性增强,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为了有效控制我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与丰收,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防控策略。各级领导需要高度重视植保工作,并强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的理念。需要加强田间调查,准确监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害动态,做出准确的预报,以指导全市的防治工作。在技术路线上,我们需要立足抓早治小、关口前移,推行“一虫一策、一病一方”的协同治理策略。对于重点病虫害如二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我们需要实施绿色防控与统防融合的策略。对于“两迁”害虫,采取“压前控后”的策略。我们也需要重视稻瘟病、稻曲病的预防工作,以及纹枯病的有效防控。对于其他次要病虫害,如稻蓟马、稻秆潜蝇等,也需要加强防治。我们还需要做好检疫性对象的普查防控工作,严格控制其扩散蔓延。通过这样的综合防控策略,我们希望能够有效地控制我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与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