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跑步赛事的普及,跑者们的营养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据统计,到2024年,全国将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达749场,总赛事规模将高达704.86万人次。与赛事的繁荣相比,跑者们的营养训练似乎尚未跟上步伐。
对于众多跑者来说,一场马拉松比赛可能从一顿不合适的早餐开始。公共营养师、北京医师跑团营养顾问张莹指出,跑者应避免在赛前摄入过多高蛋白食物,早餐应以高碳水化合物为主,如面包、馒头、米饭等,并在赛前两三个小时吃完。
由营养学会运动营养分会立项的一项名为《马拉松人群营养状况调查研究》的项目,揭示了我国马拉松人群的营养特征与健康风险。该项目基于2023-2024年间采集的马拉松跑者数据,围绕膳食、水合状态、补液、胃肠道症状等五大核心维度展开调查。项目负责人邱俊强教授表示,虽然我国跑者对营养的认知在提升,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许多跑者碳水化合物摄入长期偏低,且日常饮水与运动补液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
张莹强调,跑者需特别注意脱水风险和胃肠道症状。脱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而比赛现的胃肠道症状也不容忽视,男性跑者症状发生率普遍高于女性。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为跑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除了调整日常饮食习惯,跑者还需关注两大核心——补水和饮食。补水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赛前、赛中、赛后都有相应的补水策略。饮食方面,张莹建议尝试碳循环饮食,日常训练可交替进行高碳日和低碳日。为了避免赛中低血糖或胃肠道不适的风险,赛前必须吃早餐并提前规划营养摄入时间以模拟实际比赛情况。
该《研究》还强调了赛事补给的重要性,包括优化补给站布局和补给品种选择的必要性。对于赛事主办方来说,需要在赛事中系统引入营养管理思维来提升赛事的安全性和体验感。面向大众运动人群和赛事服务体系的“运动营养师”培训与认证也亟待推进,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更多科普和专业支持的出现,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填补跑者营养认知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他们了解合理膳食和补充的重要性,并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构建一个健康的马拉松生态系统,为广大跑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报北京六月二十三日电青年报中青网记者梁璇报道。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赛跑,也是一场关于健康和科学的挑战。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关于营养补给的研究和应用,为跑者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随着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健康马拉松”的生态系统将更加完善,为广大跑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