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国多所高校,如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纷纷实施了更为灵活的本科转专业。这一“自由转专业”的现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高校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转专业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8年,门就指出要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与传统的转专业相比,现在的更加灵活,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机会。
据了解,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设定了一定的转专业门槛,如成绩、考核、人数等要求。但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逐步放宽这些限制。
有些学校已经显著降低了转专业的门槛。以武汉大学为例,从2022年开始,学院内部专业之间可以自由选择,不再受到转出学院的限制。这意味着,无论新生初始专业如何,都可以在学院内自由选择,且转出的过程不受限制。
其他学校如沈阳农业大学也调整了转专业。可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比例从最初的5%逐步调整为15%、70%,直至2020年以来的100%。他们也取消了一些如违纪处分和科目不及格的限制条件。
部分高校不仅放宽了转专业的门槛,还扩大了转专业的范围。例如,上海交大和同济大学允许本部与医学院之间的互相转专业。从复旦大学从2022年起也打通了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之间的转专业通道。
为了更全面地支持学生,一些学校如华中科技大学为学生提供多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本科生入校后甚至有4次机会重新选择专业。
那么,高校为何放宽转专业限制呢?这反映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灵活性的重视。提供转专业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与专业的最优匹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对于选考科目和志愿方向存在矛盾的考生,放宽转专业限制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例如,汕头大学允许学生在选考科目上没有特殊要求并有3次转专业机会,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这种灵活的转专业是否会导致“冷热”专业分化?有声音担心全面放开转专业后,会出现低分学生转向高分专业的学生现象。但专家认为通过措施可以加以规范和引导。高校管理者也面临着挑战,如如何安置被“冷落”专业的师资和如何保证受热捧专业的资源供给等。
随着转专业的逐步推开,专家预计热度将更趋于平衡。为了保障转专业的公平公正,高校应该采取信息公开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转出的专业,也要积极调整招生规模、更学内容等以提升培养质量。各高校也开始重视从教学管理、培养方案等方面给予转专业学生个性化的辅导和规划,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