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铁控制网体系详解
高铁控制网体系根据功能划分为CP0、CP1、CPII和CPIII四个等级。其在建设时期可以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以及运营维护控制网三个阶段。为确保各阶段平面测量成果的统一性,需要将这三个阶段的控制网整合在一起,以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作为各阶段平面控制的基准,同时以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作为高程控制的基准。
我们来了解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它是为了满足整个线路平面控制测量的需求,沿着线路每隔大约50公里设置的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作为整个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维护工作的首要基准。
接下来是CP1和CPII,它们都是在CP0或更高级别的平面控制网基础上,沿着线路方向布置,为线路提供平面控制的基准。CP1的点间距约为4公里,按照GNSS静态B级网的标准进行观测。而CPII的点间距在400-800米之间,可以通过GNSS静态C级网或三等导线观测建立。
至于CPIII,则是沿线路设置的三维控制网,通常在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测设,作为轨道施工和运营维护的基准。CPIII控制点由反射棱镜、预埋件和连接件等组成,对点位标志的几何尺寸误差有严格要求。每对CPIII控制点沿线路每隔约60米设置,里程差最好不超过1米。这些控制点在位置设置上有特定要求,例如在路基两侧、桥梁防撞墙以及隧道侧壁等都有其特定的安装方法。
CPIII的点号和测量自由测站点号的命名规则非常详细。其测量要求极为严格,需要使用全自动型全站仪进行观测,并严格遵守观测环境的规定。对于平面观测的网形和技术指标也有明确的标准。
关于高程观测,CPIII采用水准观测的方法,其精度介于二等和三等水准测量之间。偶然的高差误差和中误差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从某些控制点开始向右推进进行观测,形成闭合环以便进行校验。
CPⅢ控制网作为一个典型的带状控制网,具有多余观测丰富、可靠的特点。在轨道铺设过程中,通过自由设站法联测CPⅢ控制点来确定测站的三维坐标,随后以极坐标方式实现无砟轨道板的粗调、精调、精测及运维管理。完成轨道铺设后,还需借助轨检小车对线路平顺性进行检测,为轨道精细调整提供依据。在进行区段联测和平差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要求,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与精度。
本文由测绘家撰写并分享,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如有删节或修改请谅解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