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的早期变迁
在有机化学知识刚刚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时候,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个用数字给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阶段。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那个时候,古书中已经有了指代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字,如醇、醪、酸等。但随着近代化学的引入,需要审定大量的新学术名词以推动化学发展。在19世纪中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英文的化学物质名称进行翻译,其中部分有机物如甲烷(methane)、乙烯(ethylene)等被直接采用音译命名。例如,甲烷被称为迷脱痕,乙烯被称为以脱里尼等。这一阶段的命名方式主要是由于对有机化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经验不足所导致的。
随着对有机物认识的加深,学者们开始探索更为合适的命名方式。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意译的方式开始盛行,即将有机物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相联系进行命名,如柠檬酸、苹果酸等。由于英文名字读起来较为复杂,直译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也不利于记忆和传播。于是,化学家虞和钦在1908年提出了意译的命名方案,试图简化命名方式。但这种方式依然较为繁琐,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在改进过程中,上海商务印书馆理化部主编郑贞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虞和钦的命名方式进行了简化调整,使用更简单的词汇替代复杂的词汇,并采用天干计数替代数字命名。他的改动使得命名更加简洁明了。作为当时最大的图书出版社之一,商务印书馆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巨大,郑贞文的命名方式被广大民众接受并广泛应用。
经过学术界的不断争议和讨论,有机物的命名逐渐趋向统一。在郑贞文等人的推动下,科学名词会对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命名进行了规范,最终确定了烷烃的命名方式。至此,有机化合物的中文命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史回顾一下:有机化合物曾经历数字命名和天干命名的阶段;郑贞文在引进和翻译国外作品方面贡献卓越,主导了天干命名法的普及;天干命名法的推广可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也可能是基于知识分子对旧制的熟悉程度而做出的选择;尽管数字命名和天干命名都有其历史地位,但最终天干命名法因其简洁性和普及性而被广泛应用至今。关于这两种命名法的具体优劣和区别,尚无法从现有资料中获取确凿证据,只能进行推测和分析。
参考资料:关于国立编译馆与近代科学技术术语本土化的研究等相关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