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枚曾言:“诗贵在推陈出新。”这里的翻新,指的是在前人的旧事旧语之上,融入新的思考和情感,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以《红楼梦》中的第十七回为例,众人咏柳絮时,黛玉、探春、湘云等人抒发了各自的感慨。而宝钗则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诗句:“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的诗得到了众人的高度赞赏,认为她翻出了新意。宝钗在构思时强调,虽然柳絮是无根之物,但她偏要将其写得美好,不落俗套。
席佩兰的《论诗绝句》也论述了旧意翻新的重要性。她认为,虽然前人可能已有类似的想法,但诗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新,使之焕发新生。通过翻转表达,可以带来全新的感受和启示。这种创新既能避免重复老调,开拓新的思路,又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中的新奇心理需求,因此很容易被欣赏者接受。正因如此,宝钗的咏柳絮诗虽然情感缠绵,却仍被大观园里众人推为第一。
再来看唐代诗人的作品,是如何实现旧意翻新的。柳宗元的《入黄溪闻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中描述了猿鸣声不断,而诗人虽哀但已无泪可流。关于猿声,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曾有描述。但柳宗元此诗并没有简单地承袭前人闻猿生悲的写法,而是翻出新意:“孤臣泪己尽,虚作断肠声。”他通过翻用旧意,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刘禹锡的《秋词》也是一首实现旧意翻新的佳作。古代文人常有悲秋的心态,但刘禹锡却以“我言秋日胜春朝”全新视角来描绘秋天。他笔下的秋天,不是悲伤寂寥的,而是天高云淡、晴空万里。这种翻新的表达,给人以一种精神爽朗、奋发向上的感觉。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之二也运用了旧意翻新的手法。尽管皮日休没有直接描述隋炀帝的事迹,但他采用这种手法是为了加强批评的力量。他对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十分憎恨,通过翻用旧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真正的翻案语应该贴切得体,像宝钗的诗那样真实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王安石的咏史诗也能做到这一点,他的《明妃曲二首》之一就翻用了明妃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新意。
旧意翻新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它既能避免重复老调,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翻用旧意也要自然贴切,才能真正达到新颖与创意。一些成功的诗歌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如何在诗歌创作中实现旧意翻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