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会接管人类工作的讨论层出不穷。确实,机器在日常任务完成方面已经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从拼写检查程序协助编辑避免排版错误,到自动驾驶程序辅助飞行员防范操作失误,机器技术日进。这些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
尽管计算机化的拼写检查功能强大,但它并不总能准确识别出单词的误用。对于过度依赖机器飞行的飞行员来说,这种依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翻译和口译这些精妙的语言艺术方面,机器同样面临着挑战。
在语言学习中犯错是很容易的。比如我在墨西哥的大学暑期项目中,就曾遇到学生用英语误用“embarrassada”来表示“尴尬”。虽然这两个词听起来相似,但意思却完全不同。
还有当我与妻子在上海一家餐厅就餐时,菜单上的“丈夫”一词让我倍感困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选择了其他菜品。
毫无疑问,我们将不断改进那些目前帮助我们进行勉强交流的程序。今天的程序产生的翻译错误仍然层出不穷。俚语和方言表达的使用使得错误风险成倍增长。
销售领域是翻译失误可能引发笑柄甚至商业失败的领域。例如,著名牙膏品牌高露洁在拉丁美洲市场的销售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在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地区,由于动词形式的非标准使用,使得该牙膏的名称变成了“去上吊”,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翻译失误。
另一例子来自可口可乐公司。在其早期销售其标志性软饮料时,店主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汉字来称呼这个品牌,并不考虑其含义。最终,公司在发音上做了一些妥协,决定采用“可口可乐”,这个名称在普通话中更为积极。
杰弗雷詹姆斯撰写的关于全球品牌命名失败的清单中,有几个例子令人印象深刻。克雷洛尔的电卷发器在德国由于“mist”的俚语含义而命名失误。库尔斯啤酒的口号在西班牙语翻译中变成了令人误解的“腹泻”的意思。梅赛德斯-奔驰进入市场时使用的音译名字中的同音字意味着“奔赴死亡”。这些例子都表明了翻译中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对机器的帮助越来越依赖。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机器程序的不完美之处,以及翻译中的挑战和风险。这篇文章由马特普利查德撰写,他作为《日报》的文字编辑和撰稿人,凭借多年对中文的深厚了解和学习热情,为我们带来了这篇关于翻译和人工智能的有趣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