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作者:蒋波
回溯到1917年元旦,《新青年》杂志刊登了胡适的一篇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胡适首次公开倡导白话文,并提出了包括摒弃古文模仿、拒绝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在内的八项文学改良主张。他坚信白话文将成为文学的主流,不仅是未来文学发展的必要工具。这一响亮的呼声,为五四白话文运动铺平了道路,犹如一篇文言文的檄文。
百年之后,我们告别了纸笔时代,进入了电子通讯时代。网络语言如段子、缩写、误写等在我们的电脑和手机屏幕上频繁出现。这引发我们深思,这种更“白”的网络语言是否能引发一场巨大的语言变革,成为下一代人的通用规范用语,并进一步推动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在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欧风美雨熏陶下,容易产生文化自卑心理。当时的一些白话文倡导者希望通过直译欧文句法来改造中文及其中文思考方式。通过以翻译为纽带的语言接触,欧洲语言的特点逐渐融入汉语,形成了独特的“欧化”汉语。这一变革在五以来的白话文中尤为明显。以鲁迅的作品为例,他的作品反映了白话文的发展趋势,如他早期作品中用“他”或“伊”指代女性,后来固定使用“她”,并使用“牠”作为类的第三人称代词。五后的汉语还逐渐区分了形容词和副词后缀“的”和“地”,并大量使用连词、介词,更注重使用范围修饰语。
时至今日,白话文运动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有些欧化的语法现象已经深入汉语,成为现代白话文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仍有一部分难以被汉语接受。诗人余光中曾批评盲目“欧化”,认为西化应当是缓慢而适度的。面对网络时代复杂多变的网络化语言现象以及网络语言对于白话文的挑战和影响时,曾经的鸳鸯蝴蝶派的张恨水通过《三国》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在面对网络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既要接纳新的语言形式又要保持汉语的纯粹性和特色。贵族书写的门槛已经被打破,文字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审慎对待语言的变革以确保语言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对比传统的白话文运动,网络语言既有其独特的价值如能够精确地记录口语符合“我手写我口”的理念但也存在与五四先驱们努力方向相悖的情况如网络中的象形符号等面对未来网化文的无限可能性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我们仍需保持谨慎的态度以推动语言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