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谷歌探索的时间晶体背后的奥秘
时间晶体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这一独特概念最初由物理学家弗朗克韦尔切克在2012年提出。它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三维空间中的普通晶体,而是一种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重复特性的四维空间晶体。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一种永动的状态,具有自发对称破缺现象,与零点能量和动态卡西米尔效应紧密相连。
传统的晶体,如我们所熟知的刚玉的-Al2O3,是由重复的、刚性的晶格或粒子网格构成,展现出空间上的重复性。而时间晶体则截然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晶格或网格,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有序结构。它的重要特性在于“重复”,但这种重复并非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也就是说,时间晶体在时间的推移中重复其量子状态。
当初韦尔切克提出这一理念时,由于多种因素,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晶体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其似乎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理论家的持续探索和实验家的不懈努力,最终在实验室中成功创造了时间晶体。
诺曼姚和他的团队在2016年通过巧妙的方法实现了时间晶体。他们并没有采用封闭、恒定的系统,而是利用具有失衡条件的系统,并从外部“驱动”它,使其成为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这个过程虽然复杂,但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想象一堆有自旋的原子,通过特定的脉冲和偶极矩的组合,使这些原子以某种特定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创造出时间晶体。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控制能量的传递和交换,确保系统能够周期性地返回到初始状态而不受过多的热量干扰。
姚的研究成果得到其他科学家的验证和发展。例如,哈佛大学的米哈伊尔卢金和马里兰大学的克里斯托弗门罗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一维排列的钇原子和钻石晶体中实现了时间晶体的状态。这也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时间晶体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的巨大潜力。与传统的计算机编码方式不同,量子计算机编码的是量子比特,而时间晶体为量子计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谷歌的时间晶体研究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其在高精度传感器、内存存储以及量子计算机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时间晶体本身也是探索量子力学边界的重要工具,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量子力学的奥秘。随着科研的深入进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时间晶体将会带来更多的科学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