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在聊天时,经常使用emoji表情符号,你是否真正了解它所代表的含义呢?许多emoji看起来似乎有普遍的理解,但最新的研究发现,emoji表情的解释实际上千差万别,并且可能会因你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它们而有所变化。
明尼苏达大学进行的研究专注于比较emoji在不同设备和操作系统中的解读差异。以“龇牙大笑”这个表情为例,在不同的系统和设备上,它的显示可能完全不同。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不同设备的人对emoji的理解和解读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开始询问参与者每个emoji表情的含义。结果正如预期的那样,使用微软终端的人和使用APPLE的人对于同一个表情符号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交流时的误解和混淆。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emoji的含义,研究团队通过算法和建模详细解析了每个emoji表情符号背后的含义。研究论文指出,微软的“闭着眼睛咧嘴微笑”表情引发了最大的争议,平均感情距离值为4.40。对于这个表情,参与者的解读存在巨大分歧,有的人认为它表达的是消极情绪,而有的人则认为它表达的是积极情绪。相比之下,Apple的“睡脸”表情则是最不易引起误解的表情之一,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其情感表现较为中性。
如果你正在使用那些最容易引发误解的emoji,你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它们的真正含义。特别是在品牌使用emoji来传达产品信息和话题标签时,误读的风险更加显著。尽管Unicode协会拥有emoji的核心代码,但他们仍然面临着在不同平台上控制emoji表现形式的挑战。不同平台上对emoji的理解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发送方需要注意,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表情符号在接收方的屏幕上会以何种形式出现,这可能会带来误解的风险。
研究人员通过实际例子展示了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理解emoji的差异。尽管我们可以尽力避免使用emoji的风险,但误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西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使用emoji来表达自己。据统计,超过74%的互联网用户在同一时间使用emoji,这表明emoji已经成为社交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在某些亚洲地区其使用率正在逐渐下滑,但我们仍需要小心使用emoji,因为可能存在误解的风险。我们需要对这些常见的误区保持警觉,确保传达的信息明确无误。本文由百度新闻实验室编译并独家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编辑:邵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