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一文钱是否真的是最小货币单位?广东人独特的货币单位‘一蚊鸡’背后的文化解析

一文钱是否真的是最小货币单位?广东人独特的货币单位‘一蚊鸡’背后的文化解析

广东人在购物时常用“一蚊鸡”代替“一元钱”,你是否好奇背后的故事?为什么货币单位会与蚊子和鸡这两种动物有关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有趣的传统。

视频正在缓冲,请稍候……

▲点击收看精彩解读

关于“一蚊鸡”中的“蚊”,有说法认为其来源于“一文”的音变。在广州方言中,“文”作为货币单位时,可以读作“man1”。从唐始,“文”就是最小流通货币单位,即一个铜钱。也有学者认为“一蚊”是由“一缗”演变而来,“缗”是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一缗等于一千个铜钱。

至于“一蚊鸡”中的“鸡”,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末时期,墨西哥银元大量流入广州。由于银元上印有鹰的图案,广东人在民间戏称这只鹰为“鸡”,因此一个银元就被称为“一鸡”。另一种说法则与场所相关,在清末民初的广东,客人在青楼消费时,付给酒楼的跑腿费就是一文钱,在粤语中,“鸡”是的隐语,因此这一文钱逐渐演变为“一蚊鸡”。

除了“一蚊鸡”,粤语中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货币金额表达方式。例如,十元被称为“一兜水”,一百元被称为“一嘁水”,一千元被称为“一支嘢”,一万元则是“一皮嘢”。

除了上述的解读,你是否还知道粤语中有哪些与钱相关的独特表达?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粤语的魅力,共同学习交流。


一文钱是否真的是最小货币单位?广东人独特的货币单位‘一蚊鸡’背后的文化解析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