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唐志契绘事微言中的内心奔放”与逸品”之探》

《唐志契绘事微言中的内心奔放”与逸品”之探》

【探源撷趣】:解读“逸”字背后的文化与艺术魅力

作者:蒋雪儿(博物馆协会会员)

“逸”字在古老的文化中,原本意味着奔跑、逃跑。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一词汇在《左传》和《论语》中逐渐演变,被赋予了超越、隐遁的深层含义。尤其为儒家所尊崇的“逸民”,代表着从乱世中隐逸的人物,这既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也折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态度和精神。

魏晋时期,社会崇尚一种飘逸、高逸、清逸、超逸的审美风尚。这种处世态度,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催生了独特的“逸品”。初唐的李嗣真首次在《书后品》中提出“逸品”的概念,并将其置于艺术的至高地位。随后的张怀瑾和朱景玄也认同“逸品”作为一种无法简单纳入传统评价体系中的艺术品。

北宋黄休复引入“逸格”这一理念到画论中,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到了元代,文人写意画成为主流,倪瓒等文人的画作正是体现了黄休复所推崇的“逸格”精神。明代的画坛繁荣,山水画成为文人画的主要形式,也是“逸品”最主要的体现。其中,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对“逸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山水画最能体现“气”的流动,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时,笔触应奔放自如,与自然造化相互辉映。而“逸品”与“神”“妙”“能”三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更需要表现艺术创作者的主观体悟和生活态度。真正的“逸品”画作需要避免落入俗套,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境界是创作的关键。画家本人的品性胸怀,是“逸品”之“逸”的精神内核。

唐志契强调作画需要“存想”,即摒弃世俗干扰,进入特定的作画精神状态。他引用了文与可画竹的例子,说明在创作前需要凝神存想,形成心中的构图和意境。倪瓒的画作被尊为“逸品”,不仅因为他的卓越技巧,更因为他的个人经历和宽广的情怀。

“逸品”不仅是画品的体现,更是与画家本人的品性境界紧密相连。想要创作出真正的“逸品”山水画,画家不仅需要磨练绘画技巧,更需要修炼自己的品性,将山水与自我品性融入每一幅作品中。《光明日报》(2024年8月9日第16版),这篇文章对于艺术和文化的深度探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我们不仅能了解“逸”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还能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唐志契绘事微言中的内心奔放”与逸品”之探》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