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大圆套小圆:独特钱币设计揭秘

大圆套小圆:独特钱币设计揭秘

在战国时期,金属货币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尽管西周时期的力量强大,但货币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货币体系逐渐发展并呈现多样化趋势。随着周代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除了广泛流通的布币之外,各个诸侯国还开始铸造其他形态的货币。

先秦时期,货币的形式丰富多样,体系错综复杂。其中,布币、刀币、环钱以及蚁鼻钱是最主要的四种类型。

布币因其形状酷似铲,又被称作铲形币。它源自原始的布币并逐渐发展,形成了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种形态。这些布币直接来源于劳动工具,并逐渐趋向扁平化。在战国时期的平首布上,甚至出现了不同的文字标注,有的标明金属货币的身份,有的则标明其使用地点和货币单位。赵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以及燕国都使用过布币。

刀币作为另一种货币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青铜刀这种工具。春秋时期的齐国是最早使用刀币的地区。临淄的考古发现证实了齐国刀币的历史。受到齐国的影响,北方的燕国也广泛采用刀币,成为与布币共用的地区之一。齐国的刀币长度接近十九厘米。

环钱是先秦货币中一个独立的支脉,它的出现时间较晚,是在战国晚期的魏国诞生的。环钱的形状为圆圈形,大圆套小圆,外观类似于现代的。关于环钱的起源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其源自上古时期的劳动工具陶纺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源于古代的礼器和装饰品玉璧、玉环。环钱的外观形式是对金属货币的革新,因其便于携带和使用便利而在魏国和秦国等地广泛使用。

蚁鼻钱也是先秦时期的一种货币体系。它起源于战国早期的楚国,随着楚国的开疆拓土,蚁鼻钱的流通范围逐渐扩大至长江、淮水流域。蚁鼻钱继承了商周时期使用贝作为货币的传统,以天然海贝为铸币的模板。其大小各异,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长,最大的也仅三厘米长。因其上的文字形状独特,如同鬼脸一般,故又被称作鬼脸钱。


大圆套小圆:独特钱币设计揭秘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