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驿站系统是实现文书迅速传递的关键。每隔一段距离,如二十里,便设有一个驿站,以便公文传递。当公文标注“马上飞递”时,传递速度要求达到每天三百里。而在紧急情况下,这一速度可提升到每天四百里、六百里,乃至传闻中的八百里。这种紧急文书传递过程中,各驿站都会动用优质马匹,即使并非千里马,通过连续奔跑,也能在一天内行进千里的距离。而“八百里加急”这一说法,正是用于形容这种极端情况下的信息快速传递。
若我们谈及古代的军情急报,虽然存在有关几百里加急的说法,但从历史记录来看,即便是快马不停歇地加鞭急行,当时的最高记录是六百里。关于八百里加急的记录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那么,“八百里加急”究竟是何概念呢?实际上,它指的是在一天之内需要奔走八百里。虽然常有“宝马良驹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说法,但在现实中,这样的马匹极为罕见。即使是作为战马的马匹,也很少能达到这一标准,更不用说普通的驿站马匹了。
在紧急文件传递的驿站中,会配备不同马匹以供使用。由于马匹的速度差异较大,其体力状况会直接影响文件的传递速度。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宋朝传递文件的最高记录是日行五百里。即使在紧急的安史之乱时期,文件传递的速度也未曾超过六百里,这已经接近当时的极限。那么,六百里究竟有多远呢?按照现在的测量标准,大约是三百公里。若遇到六百里加急的情况,传令快马加鞭,一天之内即可从太原奔至运城。这需要的不只是优秀的骑手,还有体力充沛的马匹以及高度紧张的驿站配合,以确保传递速度。
尽管“八百里加急”的说法在文艺作品中时有出现,带有一定的艺术夸张和创作成分,但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马匹的时速大约在20至60公里之间。即使以中间数35公里计算,一天内极限最多也只能行驶约840公里。这还是在各个驿站马匹准备充分、路途顺利的情况下的速度。“八百里加急”几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不用说日行千里了。这样的速度即使是在小说的创作中也是非常罕见的设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