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成都汉昭烈庙三绝碑:攻心联、明良千古之传世碑志探秘

成都汉昭烈庙三绝碑:攻心联、明良千古之传世碑志探秘

蜀汉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在东吴遭遇失败,并在白帝城(位于现今的重庆奉节)不幸病逝。他被追封为“昭烈皇帝”。就在同年的八月,他与妻子甘氏在成都南郊的惠陵合葬。为了永久纪念他,按照当时的汉制礼仪,建立了汉昭烈庙,以供人们四季祭祀。

来到成都,这里有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祠堂的初始建立是在西晋末年,那时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到了明初,它与汉昭烈庙合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君臣合庙格局,但名称仍然沿用至今。

走进大门,你会看到门上赫然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字。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历史上既是纪念刘备也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

祠堂内部的布局十分讲究。前殿主要用于祭祀昭烈帝刘备及蜀汉的文武群臣,而后殿则用于祭祀诸葛亮的祖孙三代。这种布局展现了一种前殿如礼仪、后殿如家庭礼仪的君臣合祀的特色。

说到惠陵,它在明末的战乱中幸存下来,但所有的建筑都被毁,只剩下惠陵的墓地。直到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才重建。祠堂的主要建筑包括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等。其中的泥塑塑像、建筑、碑刻、匾额对联等大多数都是在清代留存下来的。

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三绝碑”了。这块唐碑全文赞颂了诸葛亮的一生,由唐代名相裴度撰写文章,著名书法家柳公绰负责书写,并由名匠鲁建进行镌刻。因为它在文章、书法和镌刻方面都极为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再来看看诸葛亮殿门柱上的”攻心”联。这是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赵藩创作的,他希望通过这副对联让岑春煊重新审视自己的施政方法,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

二门门额上的“明良千古”匾,意味着“明君良臣,流传千古”。清代人吴英在撰写此匾时,特意使用目旁的“明”字,以与“明朝”的“明”字相区别,避免造成误解或混淆。

此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除了汉昭烈庙、惠陵之外,还有三义庙等景点。附近还有美术馆和锦里古街,游客可以在游览这些景点的感受成都的历史文化氛围。


成都汉昭烈庙三绝碑:攻心联、明良千古之传世碑志探秘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