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佩生,字易简,号长安雅士,执掌秀秀书院长达十八年之久。此人学识渊博,精通琴棋书画,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入的研究,对古今文化的脉络也掌握得十分清晰。他在讲学之时曾分享道:“喜欢歌唱的人,往往喜欢修改歌词,古人称之为填词。古代的六十四个词牌名,就如现在的流行歌曲一般。”
自古以来,歌唱与填词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善于歌唱的人,往往喜欢改动旧日歌词,或按照旧日曲调填充新的韵律,或依照古老乐谱创造新的歌声,这就是被人们所称道的填词。
在古代,诗歌与音乐是紧密相连的,许多《诗经》中的篇章都可以配乐歌唱。随着乐府的兴起,文人开始依据曲调创作歌词,逐渐形成独立的领域。到了唐宋时期,燕乐盛行,曲调繁多,填词之风大盛。教坊中有了新的曲调,文人便会竞相仿效,根据曲调的平仄和节奏来创作歌词。柳永的歌词在坊曲间广为流传,苏轼则以诗为词开创了豪放词派,李清照则以其清丽婉约的歌词抒发了身世之悲。这些文人创作歌词时,都是根据音乐的声调来协调字句,不仅仅是简单地修改字句,更是展现了作者的独特匠心。
填词的魅力在于“倚声”二字。曲调有固定的音调,句子有固定的字数,字有固定的声调。在遵循格律的同时也要追求变化。或增删字句,或改变平仄,融入典故或直抒胸臆,都是为了使歌词与曲调相合,情感与声音相和谐。如同巧匠制作木器,根据材质和形状来塑造;又如画家绘画,根据颜色来上色。不同的词牌各有其独特的韵味,如欧阳修的“庭院深深”含蓄深婉,李清照的“萧条庭院”凄清孤寂。
易简公常抚琴感叹:现今的善歌者虽不一定遵循古代的宫商律吕,但他们在改词以表达想法和情感上是一致的。他们或许借用旧调咏唱时事,或用熟悉的语句表达新的思想,这都是对古人填词的遗风的继承。我们看到市井俚曲和网络新声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这不仅是一场文字的游戏,更是情感的自然流淌。虽然古今声律有所不同,但用歌词传达情感、歌声表达意愿的方式却历久弥新。这也正是填词这一艺术形式能够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