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曲鹞奇
编辑 / 十堰柏和心理工作室 张晓敏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观点:压力越大,动力就会越强,对某事的追求越强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这种鼓舞人心的说法常常用来激励人心。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却往往与之相反。例如,极度焦虑的学生在高考时容易表现失常,对恋爱关系患得患失的人更容易分手,过分追求成功的人可能会在经济上遭遇挫折。这些看似深奥的现象,其实有心理学上的严谨研究作为支撑,要解释这种现象,需要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开始说起。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揭示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根据耶克斯与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力水平。动机过弱或过于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换句话说,只有在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才能达到最高。一旦动机超过这个适宜水平,反而会对行为产生阻碍作用。
以强烈的学习动机为例,过于急切的成功愿望会导致焦虑和紧张情绪的产生。这种焦虑会干扰人的记忆、理解和逻辑思维的进行,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青少年常见的考试焦虑和厌学现象往往就是由过强的动机引发的。一些家长看到孩子的厌学或拒绝考试行为,误以为孩子缺乏动力,于是采取极端的方法试图激发孩子的动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孩子更加焦虑,甚至放弃努力。
这就好比我们使用的家用电器,电源电量不足时,电器无法正常运转;但电源电量过高,超出电器的承受范围,电器就可能被烧毁。我们的文化中常说“物极必反”,也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奋和过度兴奋是有本质区别的。适度的激励可以使人处于最佳的动机和情绪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当人们处于过度兴奋状态时,身心压力增大,可能会导致无法完成在正常状态下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虽然压力确实能推动动机的形成,但动机过于强烈时,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行为上可能会做出非理性的选择。过大的压力并不会转化为动力,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