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锈钢的发展是世界冶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早期的探索者如吉耶、波特万和吉森等人在法国和英国率先发现了Fe—Cr和Fe—Cr-Ni合金的出色耐腐蚀性能。蒙纳尔茨在德国提出了关于不锈钢不锈性和钝化理论的许多独到见解,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工业的蓬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并开发不同类型的不锈钢。布里尔利在英国率先研发出含Cr12%—13%的马氏体不锈钢,这种钢材因其独特的性能而备受瞩目。随后,丹齐曾开发了含Cr14%—16%的铁素体不锈钢,进一步丰富了不锈钢的种类。毛雷尔和施特劳斯在德国则开发了特定的奥氏体不锈钢,这种钢材的C含量低于1%,同时含有特定的Cr和Ni成分。施特劳斯还取得了低碳型不锈钢的专利。
为了应对特定类型不锈钢的挑战,例如敏化态晶间腐蚀问题,霍德鲁特在德国创造了特殊的不锈钢配方。法国的Unieux实验室也发现了奥氏体不锈钢中的铁素体能够增强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于是研发出了+双相不锈钢。此后,不锈钢的种类日益繁多,包括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以及沉淀硬化型等,它们至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随后的几十年间,不锈钢研究取得了更多的突破性进展。例如,在四十至五十年代,研究者开始探索节Ni的Cr-Mn-N和Cr-Mn-Ni-N不锈钢,以及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的制造。到了六十年代,特定的+双相不锈钢和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等新型号纷纷问世。为了满足各种特定需求,如对抗氯化物的点蚀、缝隙腐蚀等,还研发出了多种专用不锈钢,如高纯铁素体不锈钢、高Mo含N的Cr-Ni双相不锈钢等。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已有百余种标准和非标准的不锈钢牌号,充分展示了人类对材料科学的深入理解和持续创新的决心。尽管存在众多的种类和牌号,但在工业上广泛生产和应用的不锈钢仍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主要类型,主要是马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