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前演讲或说话训练是我在课堂上的必备环节。这个活动不仅融合了听、说、写三大语文基础训练要素,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考虑到这是我为初中生准备的首次说话训练,我选择了“给我的名取个字”作为主题,旨在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来设计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一是帮助学生之间互相熟悉,二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保持浓厚的语文韵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实践这个活动,我首先用半节课的时间为他们普及了古人关于名和字的知识。古人不仅有名字,还有字和号。《礼记曲礼》中提到,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时会取字,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有着紧密的联系。互相称呼时,喊对方的字是一种尊重,平辈和晚辈都可以使用。
关于名和字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常见类型:
1. 名与字意义相同,属于并列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
2. 名与字意义相近,相互辅助,属于辅助式。例如,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名和字相互呼应。
3. 名与字意义相反,形成矛盾式。例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 字是名的补充或修饰,属于扩充式。例如苏轼字子瞻,意为凭轼(古代车厢前的扶手)瞻望。
5. 字作为名的延伸,属于延伸式。如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熟悉程度,还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