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山慈菇”,真与假的辨识
山慈菇始载于唐代的《本草拾遗》,在古人的记载中,山慈菇有着复杂的种类和特征。从陈藏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推测叶似车前的慈菰可能是兰科植物杜鹃兰,而根似小蒜的团慈菱则可能是百合科植物老鸦瓣。
到了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对山慈菇的描述更为详细,并附有图示。结合文字与图示,我们可以判断他所描述的山茨菇应该就是老鸦瓣。在历史文献中,山慈菇除了包括杜鹃兰外,更多的是指老鸦瓣。
而在2020版的《典》中,收载的山慈菇基源植物则是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以及云南独蒜兰。与此光慈菇,作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的干燥鳞茎,也曾被收载于过去的《典》中,但在后续的版本中因安全性问题而被剔除。
市场上,除了正品山慈菇外,还存在许多替代品,如筒瓣兰、山兰、冰球子等等。这些替代品与正品山慈菇在外观、价格、效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谨慎辨别。
毛慈菇则是兰科植物杜鹃兰的干燥假鳞茎,也是现行版《典》中的山慈菇来源之一。假鳞茎是兰科植物特有的器官,毛慈菇因其独特的形态和效而备受关注。
正品山慈菇面临野生资源匮乏和安全问题的挑战。大量低价伪品冲击市场,使得正品山慈菇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用价值外,山慈菇还有食用价值,如慈菇作为泽泻科野茨菇的变种,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广泛栽培,其球茎可作家常蔬菜食用。对于真假山慈菇的辨识、以及正品山慈菇的未来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