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聊斋这首歌暗示了什么

聊斋这首歌暗示了什么

近期,刀郎发布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的新歌《罗刹海市》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首歌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故事同名,引发了众多网友对原著的查阅和热议。目前,《罗刹海市》在各平台的播放量已经突破3.6亿。

针对刀郎的新歌,聊斋学家马瑞芳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罗刹海市》从歌名到歌词,再到编曲和演唱风格,都极具特色,为听众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力。刀郎在歌曲创作中巧妙地借鉴了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罗刹海市》。

蒲松龄的《罗刹海市》描述了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的美少年马骥的经历。马骥在来到海外的大罗刹国后,因为那里以丑为美,越是丑的人地位越高,而漂亮的人反而要当乞丐。马骥在这里被视为怪物,人们看到他都纷纷躲避。他的才华最终被执戟郎赏识,但被推荐给皇帝后却未能得到召见。直到有一天,马骥将煤灰涂在脸上面扮张飞舞剑,才被执戟郎认为很美,从而得以觐见皇帝并获得重用。

马瑞芳分析认为,《罗刹海市》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揭示了好人不得志、坏人飞黄腾达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故事中,马骥经历了种种挑战和转变,最终得到了应有的认可。蒲松龄在最后提到的16个字“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刀郎的新歌引发了大家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关注,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每个人对歌词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一首歌是否好听也是如此。通过这首歌,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名篇,这是值得肯定和深入研究的。

对于优秀传统文艺作品的不断创新演绎,我们确实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相比一首歌或一张专辑,经典文化中有更丰富、更精彩的故事和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我们期待更多的文艺创作者能够去发掘这些宝藏,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艺作品做出更多贡献。

来源:央广网综合

记者:黄玉玲


聊斋这首歌暗示了什么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