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弋
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驾驶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辅助驾驶系统能自动跟车、自动超车、变道等,有效提高了驾驶效率、便利性和舒适度。但我们也要看到辅助驾驶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在日常的早晚高峰拥堵路段,开启智能跟车系统后,车辆可以自动保持安全车距,让驾驶变得轻松许多。但在长途驾驶中,一些驾驶者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甚至将车辆全程托管,最终导致。辅助驾驶系统的预警延迟等问题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我们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构建新的“人机协同驾驶”秩序,确保驾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车企在营销宣传中使用模糊的语言,夸大辅助驾驶的功能,却对功能边界和安全操作规程等细节避而不谈。这种现象在一些网络平台和自媒体上尤为突出,容易让消费者对辅助驾驶产生误解,甚至将其等同于自动驾驶,从而引发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工信部已经采取行动,要求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
仅仅依靠监管部门的行政指令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法律层面将技术参数嵌入制度设计,明确辅助驾驶的宣传禁用词语清单,对夸大宣传和诱导用户等行为实施惩戒。我们还应该在车机系统界面等区域显著标注技术标识信息,直观呈现功能风险,帮助驾驶员正确使用辅助驾驶系统。
当开启辅助驾驶模式时发生,责任如何界定?是车辆技术的问题还是驾驶员操作失误?这已成为法律需要回应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辅助驾驶的不同等级和应用场景,从法律层面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边界,细化“人机共驾”时的责任体系。
安全是驾驶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充分发挥法治在辅助驾驶技术应用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将法治精神融入技术应用,既要防范辅助驾驶“刹车失灵”引发的安全风险,也要避免过度制动阻碍技术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驶向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