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公园科普游园盛会正在火热举行,颐和园、天坛公园等市内多家知名公园集体展示了各自的科研实力和独特魅力。此次活动于5月26日在陶然亭公园启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公开分享了近来的科研成果,涉及公园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多个领域。
在植物科研方面,植物园凭借其丰富的植物资源,特别在海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植物园已建立起海棠资源库,对海棠品种进行了精准的分类和保存,包括大量珍贵的标本。基于多基因组大数据技术,植物园成功实现了对海棠品种的精准鉴别,并挖掘出多个抗病基因,为抗病育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兰花的研究也是一大亮点,特别是针对濒危植物杓唇石斛的迁地保护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动物保护方面,北京动物园联手多个机构启动了青头潜鸭的迁地保护工程,成功建立了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实现了多代的自主繁殖。这项保护工程已经扩展至京津冀地区的四大保育基地,人工种群规模不断扩大,为全球濒危水鸟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开展的鸟类多样性调查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五大市属公园的鸟类种类占全市的半数以上,证明了城市公园已成为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在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方面,科研团队对清代御路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未被记载的清代御路,为老城和“三山五园”的系统性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天坛公园的桧柏臀纹粉蚧研究也为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提供了有效措施。
在公园管理服务方面,科技的运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颐和园推出的5G+物联网智慧游船和AI数字人智慧客服项目大大提高了游客的体验和管理效率。北京市属公园还开展了古建筑彩画的科普活动和体验式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景观品质提升、竹林退笋难题的解决以及海棠繁育养护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