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代,胶东半岛由于其重要的海防地位,设立了众多卫所,”大嵩卫”便是其中之一。
大嵩卫遵循”寓兵于农”的策略,除了卫城和所城(部分与州县同城)之外,还管辖着分散在各地的军屯。这些军屯的地理位置分布各异,远的甚至分布在距离卫所数百里之外。例如,平度地区就曾设有大嵩卫的军屯,距离大嵩卫(位于今天的海阳市凤城街道)至少两百里之遥。
关于这一历史背景,清道光年间的《平度州志》有详细的记载。该志中提到,大嵩卫在平度地区设立了七处军屯,包括北塚屯、昌许屯、东郭屯、石河屯等。而在清代雍正年间,由于裁卫设县的,这些在外地的军屯被整合到了附近的州县。
尽管历史变迁使得许多地名已经改变,但昌许屯、东郭屯和宿召屯这三个地方仍然得以保留。它们现在的位置分别是平度市崔家集镇的昌许屯村、田庄镇的东郭村以及明村镇的宿召村。尽管其他军屯的当前位置尚不清楚,但可以从这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推断出,大嵩卫的军屯主要分布于平度的西部区域。
这些军屯地处远离卫所的平度西部,使得交通成本大大增加。明为何将大嵩卫的军屯设置在此,原因尚未有详细记载。大概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在这些村庄中,已经难以找到大嵩卫的痕迹。平度的地名资料中对此也没有详细记载。比如,《平度市地名志》中关于“昌许屯”的由来记载并未提及与“大嵩卫”有关的内容。同样,东郭和宿召两村的情况也是如此。
根据《平度州志》的记载,清代中期裁卫设县后,这些军屯划归平度州管辖。在交接时,这些军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丁、耕地和征银额度,虽然不算大规模,但也不能视为小规模。这个规模反映了当时和地方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