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质量管理中的三个核心概念:QC、QA和QM。这些概念并非指代具体的岗位或职位,而是代表质量管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关注重点。以下是详细的解读:
一、产品层面
早期的质量管理,即工业化雏形期,主要侧重于对最终产品的检测与测试,也就是QC(品质控制)的时代。生产人员完成任务后,会有专门的品控人员或QC人员对最终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达标。但这种方式更像是在事后补救,对生产计划和交货期的影响在工业化成熟期尤为明显。
二、客户层面
随着分工的细化和库存控制的加强,对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能够提前进行质量管理,从流程设计开始,采用预防原则,成为了QA(品质保证)时代的特征。这一阶段的关注焦点是客户需求,一切管理都围绕客户展开。
三、价值链层面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可能在不同、地区或进行。系统管理QM(品质管理)成为了连接不同的纽带。这时候的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产品或客户,而是涉及到整个价值链。每个在价值链中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从产品开始,到客户结束。
接下来,我们谈谈在一个中如何定义QC、QA和QM的角色:
品质控制(QC)的角色在生产线上主要由生产人员承担,他们控制产量和成本,而QC人员则专注于质量控制。这势必会引发生产与QC之间的矛盾,导致双方的不信任。在雀巢的质量体系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所有的QC功能转移给了生产部门。这时候,以往的质量部门QC角色升级为QA,主要支持生产部门进行在线检验,包括设备校验、方法提供、人员培训等。
当生产线不再有专职的QC人员时,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还大幅减少了非生产人员的比例。质量部门的工作变得更加精简高效。进一步地,当质量部门的人员远离生产一线时,他们的角色也从保姆转变为教练,更加关注流程质量。最终,当质量部门的QA不再直接参与产品质量问题时,生产部门会主动承担起这一角色。质量部门的QA可以升级到QM的角色,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整合各个体系。
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第一次是建立专门的QC部门,第二次是建立专门的QA部门,第三次是将所有QA工作转交给所有职能部门,而第四次则是消灭专门的质量部门。这似乎是质量管理的4.0版本。
那么,质量人员的未来在哪里呢?随着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质量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系统思维方式。如果仅仅停留在QC的位置上,可能会被淘汰。而如果能够提升到QA甚至QM的层次,视野会更广阔,未来的道路也会更宽广。简而言之,“钉、盯、定”决定了质量人员的眼界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