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马哈鱼:一生奔波的母爱之旅
有这样一类鱼,它们几乎一生都在奔波,从江河到海洋,跋涉万里,只为回到故乡,最后安静地死去。这就是大马哈鱼。那么,大马哈鱼是如何书写壮丽的洄游之旅的呢?为什么它被称作“母爱之鱼”?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的讲师秦玉雪。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大马哈鱼拥有典型的“游泳健将”的体型。说起大马哈鱼,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提到三文鱼,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马哈鱼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它的学名是On-corhynchus keta,而三文鱼的音译是Salmo,通常指鲑科鱼类。秦玉雪表示,大马哈鱼其实是三文鱼的一种。
在,大马哈鱼有着众多的别名,如鲑鱼、哈鱼、北鳟鱼、大发哈鱼等。这种鱼类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在东北地区,如黑龙江流域、绥芬河和图们江流域也有其分布。
大马哈鱼的体型呈纺锤形,背部和体侧为银色,腹部为银白色,体侧线明显。除了有一对胸鳍和腹鳍,还有一个背鳍、一个臀鳍和一个尾鳍。在背部靠近尾鳍的区域还有一个脂鳍。成年大马哈鱼的体格相当壮观,体长甚至超过一米,体重可达到近40斤。
作为典型的河海洄游性鱼类,大马哈鱼在淡水生,但却不得不顺河而下,游到广阔的海洋中去觅食和繁衍。它们在海洋中生活3到5年,通常4岁前后便达到性成熟。随着个体的成熟,思乡之情也越来越强烈,无论离家多远,大马哈鱼都会毅然决然地返回故乡养儿育女。
大马哈鱼的洄游之旅堪称地球上最壮观的景象之一。秋冬季节,它们跨越海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这一路充满了艰辛与危险,大马哈鱼甚至可能成为棕熊、狐狸、海雕等动物的美食,为它们补充过冬的能量。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大马哈鱼都会勇往直前,百折不回。至今,它们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准确回到出生地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经过长途跋涉,大马哈鱼终于回到故乡。为了生命的延续,它们必须全力以赴去争夺繁衍的机会。雌性大马哈鱼会在河底挖掘产室,雄鱼则一直陪伴左右并督促雌鱼产卵。产后的雌性大马哈鱼耗尽了所有体能,最终在故乡的河床静静死去。它们的身体滋养着这片土地和河流无私地牺牲自己成为了伟大母爱的象征许多文化都被其赋予了崇高的意义这种伟大的母爱使得它们赢得了母爱之鱼的称号
孵化后的幼鱼在河流停留一段时间后游向大海它们的洄游路线跨越北太平洋我国的大马哈鱼从黑龙江等流域回归大海一直游向白令海并在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之间反复进行越冬和索饵洄游深秋游向阿拉斯加湾春末游向白令海最终在性成熟时返回出生地的河流这一历程与父辈们走过的生命之旅别无二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