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与行:生活中的选择与决断
在文化中,“知足常乐”和“学无止境”这两句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崇。那么,何为“知足”,何为“知不足”,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做到“有为”与“有不为”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知足”这个概念。在字典中,“知足”是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安定,世界也将更加和谐。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往往难以满足,总是向往着更多的东西。这时候,“知足常乐”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盲目满足。在旧社会,面对巨大的贫富差距,穷人需要的不只是“知足”,更需要的是和改变。“知足”也需要在合适的场合下应用。“知足”也有一个“分”(限度)的问题。这个限度因人而异,因地而异,需要我们根据社会习俗和自身情况来把握。冰心老人提出的“知足”,其实是希望人们不要有非分之想,对生活有一个合理的期待。
接下来是“知不足”。虽然字面上与“知足”相似,但其含义却有所不同。“知不足”是指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有一句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意味着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句话就没有必要存在。如今,许多人自我感觉良好,却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术领域,一些人读书不多,却以天才自居,狂傲自大,对他人嗤之以鼻。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外思想的共同认可。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有为”和“有不为”呢?“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而“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关键在于如何判断什么是“应该”的。我觉得,只要我们动动脑筋,观察社会,就能分辨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在日常生活中,小恶小善随处可见。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是一种小善,而无视他人的需要则是一种小恶。从这些小事情上也可以看出社会道德的水平。对于那些大善大恶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许多例子。像文天祥这样的英雄,他面对元军的虏役,选择了舍生取义,留下英名传。他的行为是对大善的最好诠释。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当发现自己做错了事时,要毅然回头。无论是小善小恶还是大善大恶,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和人类发展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则是大恶。我们应该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行善积德。我们也应该明白,“有不为”并不等于消极不作为,而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有为有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