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苏东坡心中的东坡
踏出黄州东门,我不禁要问,那传说中的东坡到底在哪里?苏轼曾经亲自耕作的陇亩之土地,究竟隐藏在何处?
时间的草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枯荣,然而历史的长河却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经过九百多年的沉淀,苏轼躬耕陇亩的东坡,已然深深地埋藏在岁月深处,淹没在时间的尘埃里。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块废弃的营地,从此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他的心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在诗中写道:“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他欣然接受这块坡地,不仅将其改造成可耕种的土地,更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升华。
是的,东坡不仅仅是一块被废弃的营地,更是苏轼磨练心志、升华精神的地方。他在这里自号“东坡居士”,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来到承天寺遗址,眼前的石碑上刻着“黄州承天寺遗址”几个大字。我伸手触摸石碑,思绪万千——时间的力量真是残酷啊!
承天寺,一座在北宋时期黄州并不显眼的,却因苏轼的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而声名鹊起。无数后学被吸引而来,络绎不绝。时间终究是无情的,承天寺也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承天寺已不复存在,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却依然流传于世。我站在承天寺遗址上,尽管眼前灯火辉煌,车笛声声,依然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落寞和孤独。仿佛被时间洗涤过一样,我仿佛穿越到了九百多年前的承天寺,在月光下、在竹林间,追随苏轼的脚步,吟诵着他的诗文……
在遗爱湖畔,我阅读着石刻的《黄州寒食帖》,特意选择寒食节来体察苏轼的心境。那场苦雨湿透了寒食节,也湿透了苏轼的茅草屋,他的心中满是无奈。但苏轼毕竟是诗人,他卧听海棠花的声音,调整了自己的心境。
雨中,他提笔挥毫泼墨,将内心的苍凉寓于点画线条中。他的笔墨酣畅淋漓,或正峰侧峰,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轻或重,浑然天成。一幅将诗情、墨意、书境融为一体的行书帖在黄州寒食节的雨水里诞生。
遗爱湖是一片纵深开阔、蜿蜒曲折的湖水。黄州因为有苏东坡的足迹身影而幸运。他的诗词文赋滋养了这片土地,黄州人以苏东坡的精神为灵感,打造了遗爱湖这一山水名片。
湖水静静流淌,不言不语。蜻蜓贴着湖面滑行,轻轻落在初生的荷叶上;鱼儿在水草里嬉戏,与岸边的柳枝遥遥相望。湖岸的楼阁亭台、小路幽径、石桥栈道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远处的乌云飘来,春雨纷纷洒落。何谓遗爱?苏轼曾说:“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我蹲在湖岸,望着春雨争先恐后地滴入湖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我对故土的爱,就在这盈盈的遗爱湖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