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疼痛之谜:为何你痛我也痛?
我们常常听到“你痛我心也痛”的说法。有时,我们目睹朋友的痛苦,仿佛自己也正在经历同样的苦难。有些时候,看到他人的疼痛却也是一种娱乐体验,比如那些因主角失误而导致的悲惨后果的动图,让我们在疼痛中感受到快乐。
那么,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看上去我都觉得疼”,这种疼痛与我们自身经历的真实疼痛有何区别?让我们一同探索大脑如何感知疼痛。
要了解他人身上的疼痛,我们需要从自己真实的疼痛感受开始。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感知过程,涉及到感觉、情绪和认知的相互作用。当身体受到刺激时,不仅需要感觉器官来识别,还会唤醒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快速评估并应对疼痛。
借助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疼痛都会激活一些共同的大脑结构,这些结构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疼痛环路”的网络。这个环路包括处理疼痛的感知成分的区域,如感觉/运动区,也包括与疼痛引发的情绪反应相关的区域,如前扣带回和脑岛。无论是幻肢的疼痛还是被同伴拒绝导致的伤心,都会激活这个疼痛环路。
当我们看到他人疼痛时,尽管我们的疼痛环路也会自动激活,但自己的痛与他人的痛并不完全相同。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疼痛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问题。
一项研究发现,当我们看到他人受到疼痛刺激时,大脑中的前扣带回和脑岛等参与情感加工的大脑结构会被激活。与此感觉相关的脑结构在观看时没有激活。这表明,正常的疼痛共情主要是情感上的“疼”,而不是身体上的疼。
那么,为什么我们能体会他人的疼痛呢?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内在的无意识模拟。这种自动的模拟让我们能够对他人的状态进行模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受。关于人脑中是否存在镜像元或镜像系统仍然存在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谱系的儿童往往难以共情他人的感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对他人状态进行内在模拟。研究发现,当正常个体观察他人动作或表情时,大脑会进行相应的模拟。而自闭症儿童在进行类似活动时,相关脑区的活动模式与正常个体有所不同。
我们对“同类”的疼痛更加敏感。但这种“自己人”的定义常常模糊。研究表明,我们更容易对“自己人”产生疼痛共情,对于“他们”的痛苦则相对淡漠。这种区分并非一成不变。通过学习和推断,我们也可以理解并共情他人的疼痛。
我们看到他人疼痛时,是否会产生共情,以及共情的程度如何,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我们的社会认同感、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等。这种复杂的感知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作为人类能够彼此理解、互助互爱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