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人物的非凡故事——以泰山脚下的一碗山水糁为例
在生活的广阔画卷中,平凡人物如同点点繁星,虽不耀眼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的故事虽没有惊天动地,但却触动心灵,传播着新理念,弘扬真善美。为了记录这些真实鲜活的故事,本报特设“凡光暖影”影像栏目,让读者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坚韧与善良,从中汲取温暖与力量,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温馨中感悟人生。
食,乃生活之必需,更是文化的体现。早餐,犹如城市的名片,彰显着独有的气质。在泰山脚下,最能代表泰城早餐的,莫过于那一碗热气腾腾的山水糁。
初冬时节,寒风料峭。凌晨四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寿君糁馆内已是一片繁忙。这里,糁香四溢,备料、熬汤的声音交织成黎明前的交响曲。
糁,又称肉粥,是泰山地域特色的美食。据《说苑杂言》记载,糁是古人常食之物。寿君糁馆内的顾客已在此时排起长队,等待着那一碗熬制几个钟头的糁。掌勺人将糁舀进白瓷碗中,再配上鸡丝、牛肉等配菜,香味立刻扑鼻而来。
山水��e制作技艺是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君糁馆的糁正是其中代表。选材讲究,如鸡选用3年以上的老母鸡,水用的是泰山山泉水。这样的食材与工艺,使得糁汤味道醇厚、口感绝佳。
今年48岁的朱寿军,是山水糁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他的祖辈就开始售卖糁,父亲下岗后也继续了这一传统。朱寿军曾从事旅业,但经常听到游客们谈论泰安的特色早餐,他便想起了家族的糁馆。得到游客的赞扬后,朱寿军决定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便接手了父亲的糁馆,至今已逾20年。
在朱寿军的经营下,寿君糁馆规模逐渐扩大,每天凌晨四点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朱寿军亲自熬汤,选用老母鸡、麦仁等原料,为客人呈上一碗碗醇厚的糁汤。每天早晨,顾客络绎不绝,馆内弥漫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
店内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君子勤俭孝厚德,山水米黍粟养寿”,这不仅与店名相符,更道出了山水糁的特色。朱寿军告诉记者,这副对联是一位常客所撰,也是他对糁馆理念的最好诠释。
20多年来,无论分店还是总店位置的变迁,糁的质量和口感始终如一。“做餐饮行业,良心和选材至关重要。”朱寿军强调。
谈及山水糁制作技艺的传承,朱寿军表示,如果孩子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他会选择收徒弟来传承这一技艺。“找徒弟要选好人,关键不在于是否容易学,而在于能否坚持。”朱寿军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代表泰城早餐饮食文化的山水糁能够代代相传。
每一碗糁都是传承与故事的体现。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口热乎乎的糁汤配上一根香酥油条温暖身心、回味无穷。泰山网记者刘小东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美好瞬间摄影:隋翔。
